从网络事件看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本质与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3 09:34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已大大地发生了改变,网络媒体占据了我们生活的重要地位,借助网络媒体,线上的虚拟空间得以建构起来,产生了明显不同于现实的“网络社会”——这是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自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网络社会”的概念,有关网络社会本质和特点的讨论就从未停歇,但网络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社会,依然是模糊不清的。本文将从网络事件这一角度切入,关注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网络事件的传播及发酵过程,尤其关注事件中的传播主体:网络媒体、个体和群体的行动特点,以从中管窥到作为这些主体的行动场域的“网络社会”的本质与特点。本文认为,网络社会中的“媒体”、“个体”、“群体”行动的方式或逻辑都与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新的区别,从媒体行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风险社会;从个体行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从群体行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社会可以被视为一个后现代性社会。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网络事件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 网络事件中的“媒体行动
3.1 一个分析的对象:“FG事件”
3.2 网络媒体的行动特征
3.2.1 自媒体
3.2.2 大众网媒
4 网络事件中的“个体行动
4.1 匿名性下的人
4.1.1 情绪化表达
4.1.2 攻击性倾向
4.1.3 双重性性格
4.2 缺场交往下的人际关系
4.2.1 符号娱乐化
4.2.2 接触选择化
4.2.3 道德失底化
5 网络事件中的“群体行动”
5.1 群体的划分:“沉默多数”与“发言少数”
5.2 现实中的“沉默多数”
5.3 网络中的“沉默多数
6 从“网络事件”看“网络社会”
6.1 媒体角度:作为“风险社会
6.2 人与人际关系的角度:作为“陌生人社会
6.3 群体角度:作为“后现代性社会”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57619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网络事件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 网络事件中的“媒体行动
3.1 一个分析的对象:“FG事件”
3.2 网络媒体的行动特征
3.2.1 自媒体
3.2.2 大众网媒
4 网络事件中的“个体行动
4.1 匿名性下的人
4.1.1 情绪化表达
4.1.2 攻击性倾向
4.1.3 双重性性格
4.2 缺场交往下的人际关系
4.2.1 符号娱乐化
4.2.2 接触选择化
4.2.3 道德失底化
5 网络事件中的“群体行动”
5.1 群体的划分:“沉默多数”与“发言少数”
5.2 现实中的“沉默多数”
5.3 网络中的“沉默多数
6 从“网络事件”看“网络社会”
6.1 媒体角度:作为“风险社会
6.2 人与人际关系的角度:作为“陌生人社会
6.3 群体角度:作为“后现代性社会”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57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35761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