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美国新城市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8 11:18

  本文关键词:美国新城市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郊区呈现出低密度无序蔓延的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内城随着中产阶级的搬离急剧衰落,成为贫困和犯罪的渊薮;郊区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增加、生活过度依赖私家车。对抗郊区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建筑、城市规划领域的新任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影响下的运动,是对抗蔓延最有力的一次尝试。本文旨在详细阐明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对这一理论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论述。全文除绪论部分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中外学界研究综述及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一章主要追溯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从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理论产生的基础。二战后的美国一方面人口激增,急需大量住房,同时政府又出台多种政策鼓励购买郊区住宅,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郊区蓬勃发展起来。与其他批评郊区蔓延的理论不同,新城市主义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如田园城市、新传统主义、邻里单元、城市多样性中吸收借鉴了很多。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城市主义开发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建筑师杜安伊夫妇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第一次将“传统邻里开发”的想法付诸实践。海滨项目的成功使得杜安伊夫妇及其理念声名大振,新城市主义开发项目不断涌现,庆典社区和肯特兰德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例。与此同时,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开发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也在西海岸的实践中开始萌芽并不断完善。第三章梳理了新城市主义从实践发展到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1991年,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几位创始人达成初步共识,制定了阿瓦尼原则。1993年,东西海岸的新城市主义者齐聚一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规定了新城市主义由两大核心理念:“传统邻里开发”、“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共同组成。1996年,第四次新城市主义大会召开并颁布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第四章简要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成就并分析了新城市主义面临的质疑。自海滨社区建成至今,新城市主义运动已发展了三十余年,针对新城市主义的批评很多,但一些属于过分苛求,如指责新城市主义未能阻止不同阶层间隔离加剧、改变汽车社会等,这些现象是整个美国社会面临的难题,过多期待一种建筑思潮带来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文章最后在结语部分展望了新城市主义的发展前景。新城市主义最重要的影响是它正改变人们对良好社区的定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新造社区中融入新城市主义元素。新世纪美国家庭规模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或许是新城市主义又一个可以把握的契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郊区蔓延 汽车社会 建筑思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27
  • 一、论文研究意义12-13
  • 二、学界研究综述13-26
  •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26-27
  • 第一章 新城市主义理论兴起的历史条件27-52
  • 第一节 城市郊区化的兴起与蔓延27-33
  • 第二节 郊区蔓延导致的困境33-38
  • 第三节 新城市主义理论探源38-52
  • 第二章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孕育52-71
  • 第一节 “传统邻里开发”理论的萌芽52-60
  • 第二节 “传统邻里开发”的推广60-63
  • 第三节 “传统邻里开发”的尝新63-68
  • 第四节 “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的提出68-71
  • 第三章 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71-88
  • 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71-81
  • 第二节 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基本开发模式81-88
  • 第四章 新城市主义的影响及现实困境88-97
  • 第一节 新城市主义带来的观念转变88-89
  • 第二节 新城市主义未能兑现的承诺89-97
  • 结语97-102
  • 一、新城市主义的前景展望97-99
  • 二、新城市主义的启示99-102
  • 附录102-106
  • 参考文献106-114
  • 后记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侃侃;王兴中;;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新城市主义价值观[J];未来与发展;2012年04期

2 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3期

3 丁文静;;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6年03期

4 张小艳;;论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1期

5 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1期

6 朱娟;;国内外“新城市主义”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4年04期

7 张遴伟,金超;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及建筑思想[J];城乡建设;2001年04期

8 张忠国;季洁;;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2011年10期

9 祁洁;“新城市主义”与社区形态[J];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06期

10 蔡辉;贺旭丹;;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借鉴[J];城市问题;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沈锐;李同升;;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曹杰勇;;理想社区的现实性运作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讨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影响[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仂;林建群;曾菁;;重塑新城市主义——哈尔滨南部新城规划探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佳文;;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对规划控制体系的探索及其启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杨迎旭;;低速道路交通,创造和谐城市——“新城市主义”运动对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启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冯满;;“区域公交网”与“公交都市”发展策略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帅;郑方芳;;运用新城市主义方法的城市设计研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9 祝新伟;陈雄涛;;旅游城区的新城市主义——国家海洋博物馆周边片区城市设计[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5生态城区的建设与优秀范例[C];2014年

10 王国爱;李同升;;“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进展与评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园;新城市主义:谁的理念,谁来买单?[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2 阿曼达·布莱尼 翻译 龚雪;新城市主义[N];中华建筑报;2012年

3 怀午;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苏晶;“新城市主义”:现代城市的人文回归[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中国楼市记者王红月;万达刷新“新城市主义”[N];中国建设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李兴国;打造新城市主义的标杆社区[N];中山日报;2005年

7 赵保国;劳斯莱斯还是骆驼?外国设计师眼中的新城市主义[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8 中国楼市记者  马芸;“新城市主义”杭州萌芽[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杨柏 袁磊;“新城市主义”进入深圳视野[N];深圳商报;2004年

10 陈立;对接国际住宅规划设计理念[N];中国建设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夙宏;新城市主义与宜居性住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道华;新城市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居住社区设计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吴小凡;美国新城市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巍;新城市主义在滨海新城中的运用[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李兴举;新城市主义在郊区居住社区建设中的发展及应用初探[D];湖南大学;2006年

5 王晓文;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居住社区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李睿;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4年

7 胡志欣;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初步探索[D];天津大学;2004年

8 李晓慧;新城市主义居住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刘玮;度假社区设计方法初探[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母冠桦;创造理想家园[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新城市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