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福利院中孤残人士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充权实践 ——以武汉市A福利院实务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22 17:37
  福利院中的孤残人士多出现情绪、行为、人际适应等社会适应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融合,导致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尽管社会适应能力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但造成这一人群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福利机构与社会环境脱节的封闭生活空间,孤残人士无法在此环境中获得成功感、归属感及安全感。且院方管理人员是权力与话语的支配者,孤残人群被视为“不正常的”、“病态的”,这种“失权”的状态也加剧了这一人群的社会适应障碍。本研究以武汉市A福利院的社会工作实务为例,尝试在充权理论的“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在推动模式”的实践框架中综融个案工作以及小组工作介入孤残人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准备阶段—干预阶段—回顾阶段”三个阶段开展实务,准备阶段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接案与分析,干预阶段包含两个过程,首先是内在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引导案主参与小组活动中,并通过面谈形式发掘强化案主的优势,其次是外在推动阶段,通过招募成立新的小组,转变案主在“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小组中的角色,通过转变为“管理者”、“参与者”角色,加强案主与组员之间的互动,以此形成外在推动力。回顾阶段主要进行回顾与...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福利院中孤残人士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充权实践 ——以武汉市A福利院实务为例


充权路径图

社工,主观结果


服务对象变得能够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能够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意建议,而不再依赖社工、等着社工进行决策。同时,服务对象在小组活动中表秀,愿意积极做出改变,与朋辈群体的互动也趋于良好。根据前文中对社会适力的操作定义,本次评估主要从情绪适应、行为适应以及人际适应三个维度进(1)情绪适应层面的评估通过干预阶段中小组的顺利开展,为案主积累了成功经验,自我评价明显提升,了自信。案主虽然对自己曾患脑瘫而难以找到工作的事情仍然感到自卑,但已识到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在特殊教育方面是能发挥作用的,并且相信自己是力自主解决问题的。(2)行为适应层面的评估经过内在主动阶段中组员的行为适应障碍,外化了案主的自身问题,社工通过、示范,为案主构建内在主动力。同时通过外在推动阶段利用小组身份转变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利机构大龄孤儿安置问题的探讨[J]. 朱思宇.  法制与社会. 2018(15)
[2]社会工作充权实践与专业关系变革——以行动研究为实践路径[J]. 王海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养老机构内五保老人社会关系充权实践的研究——以南京M敬老院五保老人小组为个案[J]. 武艳华.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03)
[4]永不成年?国家养育的大龄孤儿如何获得经济独立[J]. 尚晓援,李香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15(12)
[5]“赋权”理论及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制约因素分析[J]. 孙奎立.  东岳论丛. 2015(08)
[6]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影响: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赵鑫,史娜,张雅丽,陈玲,周仁来.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8)
[7]充权取向社会工作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 卢磊.  社会工作. 2014(03)
[8]住院康复精神病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充权 一个广州的个案研究[J]. 丁瑜,李会.  社会. 2013(04)
[9]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督导本土化实践——以院舍社工服务为例[J]. 赵晴.  社会工作. 2013(03)
[10]性、社会性别与充权:关于四川地震灾区妇女刺绣小组领袖的个案研究[J]. 裴谕新.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5)

博士论文
[1]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 陈建文.西南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社会工作在福利院学龄儿童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D]. 张燕伟.青岛大学 2017
[2]增能理论视角下残障青年支持性就业问题研究[D]. 韦滟徵.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福利院新入院孤儿的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D]. 王欢.兰州大学 2017
[4]孤残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D]. 匡伟杰.苏州大学 2017
[5]个案工作介入孤残儿童不安全依恋问题的研究[D]. 张瑞.南京农业大学 2016
[6]智障人士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社工介入[D]. 唐赛君.华中科技大学 2015
[7]苏州市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心理评估研究[D]. 庄严.苏州大学 2010
[8]充权取向的低龄老年人社区教育模式初探[D]. 谭文静.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46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46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