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移民的幸福损失——基于期望水平理论的新解释
发布时间:2022-01-14 23:11
为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放缓与农民乡城迁移意愿减弱的原因,本文考察了迁移前后城镇移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对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我们首先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截面数据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了一组两期面板数据集,用来解决迁移行为研究中存在的样本不匹配问题。然后基于双重差分回归分析迁移行为对城镇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尽管乡城迁移提高了移民的收入但却以幸福损失为代价。其中,高教育水平和异地迁移的城镇移民具有更高的幸福损失,且幸福损失不随迁移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进一步地,对幸福损失效应的OB分解结果表明,由期望水平调整所引致的收入对幸福感的边际效应减弱,是城镇移民幸福损失的一个来源,而自评社会阶层、社会公平感、社交活动和休息放松等幸福决定因素的绝对下降,是导致其幸福损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经济学动态.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及其增速
期望水平理论(aspiration level theory)认为,收入增加与期望水平的上升紧密相关,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期望会调整以适应较高的收入水平。当城镇移民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之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对于未迁移的农村居民来说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对比的参照对象也从农村居民变成了城市居民,这导致城镇移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边际效用曲线随着收入上升而向下移动的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个体的效用函数将随着收入提高和期望上升而向下移动,导致收入对幸福的边际效用不再明确。根据Easterlin(2001)和Frey & Stutzer(2002)的研究,本文基于图2对收入变化影响期望水平进行直观解释。图2坐标的横轴为收入,纵轴为幸福感。假定收入增加在短期内确实能够提升幸福感,且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收入效用函数为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参见图2中的效用曲线AL、AM和AH)。在给定期望水平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将沿着特定的效用曲线提升幸福感,例如曲线AL上a、b和c点所显示的移动路径。但这一变化仅适用于固定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望会调整以适应更高的收入水平,导致效用曲线向下移动(5),如果效用曲线向下移动得足够多,那么收入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例如,收入Y1在初始状态下对应的效用曲线为AL,个体幸福感为点a所对应的H1,当收入从Y1增加到Y2且伴随效用曲线从AL下移到AM时,个体幸福感(点d对应于H1)并未发生变化。若效用曲线进一步下移到AH,那么收入Y2所带来的幸福感(点g对应于H0)甚至要低于初始状态下Y1所对应的幸福感。而效用曲线向下移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在报告幸福感的前后时点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对比参照组的变化情况。通常来说,外部环境变化越剧烈,效用曲线移动的幅度越大。
对本文的研究而言,理想的数据集是追踪城镇移民在乡城迁移前后状态的平衡面板数据,但对于城镇移民而言,很难获得其在迁移之前特定时点的调查数据。为此,本文首先借鉴Nikolova & Graham(2015)的研究思路,利用可获得的混合横截面数据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构造一个两期的“准实验”平衡面板数据。这个合成面板数据可以看作是具有相似个体特征的城镇移民和农村居民在迁移前后的样本观测值。数据重构的具体过程由图3给出。数据重构的第一步是对混合横截面数据进行分组。假设我们有两期的截面数据集,按调查时间先后将其分成两期:迁移之前(t0期)和迁移之后(t1期)。首先,对t1期数据,我们利用受访者户籍信息和居住地信息识别出两组样本:组1表示城镇移民(户籍在农村,居住地在城镇),组2表示农村居民(8)(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农村);其次,对t0期数据,根据受访者是否具有乡城迁移意愿将农村样本划分为两组:组3表示有迁移意愿的农村居民,组4表示无迁移意愿的农村居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J]. 张雅欣,孙大鑫. 系统管理学报. 2019(06)
[2]迁移与幸福[J]. 祝仲坤,陶建平,冷晨昕. 南方经济. 2019(03)
[3]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和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CGSS 2010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J]. 陶树果,高向东,余运江. 人口与经济. 2015(05)
[4]幸福的就业效应——对幸福感、就业和隐性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 李树,陈刚. 经济研究. 2015(03)
[5]迁移行为、户籍获取与城市移民幸福感流失[J]. 孙三百,白金兰. 经济评论. 2014(06)
[6]公平与幸福[J]. 陆铭,蒋仕卿,佐藤宏. 劳动经济研究. 2014(01)
[7]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 丁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8]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基于微观数据的估计[J]. 封进,张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10)
[9]工资“拉力”与城市劳动力流入峰值——基于“推拉”理论的中国经济实证[J]. 徐清. 财经科学. 2012(10)
[10]劳动力自由迁移为何如此重要?——基于代际收入流动的视角[J]. 孙三百,黄薇,洪俊杰. 经济研究. 2012(05)
本文编号:3589400
【文章来源】:经济学动态.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及其增速
期望水平理论(aspiration level theory)认为,收入增加与期望水平的上升紧密相关,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期望会调整以适应较高的收入水平。当城镇移民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之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对于未迁移的农村居民来说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对比的参照对象也从农村居民变成了城市居民,这导致城镇移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边际效用曲线随着收入上升而向下移动的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个体的效用函数将随着收入提高和期望上升而向下移动,导致收入对幸福的边际效用不再明确。根据Easterlin(2001)和Frey & Stutzer(2002)的研究,本文基于图2对收入变化影响期望水平进行直观解释。图2坐标的横轴为收入,纵轴为幸福感。假定收入增加在短期内确实能够提升幸福感,且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收入效用函数为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参见图2中的效用曲线AL、AM和AH)。在给定期望水平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将沿着特定的效用曲线提升幸福感,例如曲线AL上a、b和c点所显示的移动路径。但这一变化仅适用于固定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望会调整以适应更高的收入水平,导致效用曲线向下移动(5),如果效用曲线向下移动得足够多,那么收入增加并不一定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例如,收入Y1在初始状态下对应的效用曲线为AL,个体幸福感为点a所对应的H1,当收入从Y1增加到Y2且伴随效用曲线从AL下移到AM时,个体幸福感(点d对应于H1)并未发生变化。若效用曲线进一步下移到AH,那么收入Y2所带来的幸福感(点g对应于H0)甚至要低于初始状态下Y1所对应的幸福感。而效用曲线向下移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在报告幸福感的前后时点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对比参照组的变化情况。通常来说,外部环境变化越剧烈,效用曲线移动的幅度越大。
对本文的研究而言,理想的数据集是追踪城镇移民在乡城迁移前后状态的平衡面板数据,但对于城镇移民而言,很难获得其在迁移之前特定时点的调查数据。为此,本文首先借鉴Nikolova & Graham(2015)的研究思路,利用可获得的混合横截面数据以及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构造一个两期的“准实验”平衡面板数据。这个合成面板数据可以看作是具有相似个体特征的城镇移民和农村居民在迁移前后的样本观测值。数据重构的具体过程由图3给出。数据重构的第一步是对混合横截面数据进行分组。假设我们有两期的截面数据集,按调查时间先后将其分成两期:迁移之前(t0期)和迁移之后(t1期)。首先,对t1期数据,我们利用受访者户籍信息和居住地信息识别出两组样本:组1表示城镇移民(户籍在农村,居住地在城镇),组2表示农村居民(8)(户籍和居住地均在农村);其次,对t0期数据,根据受访者是否具有乡城迁移意愿将农村样本划分为两组:组3表示有迁移意愿的农村居民,组4表示无迁移意愿的农村居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口流动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J]. 张雅欣,孙大鑫. 系统管理学报. 2019(06)
[2]迁移与幸福[J]. 祝仲坤,陶建平,冷晨昕. 南方经济. 2019(03)
[3]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乡城迁移意愿和城镇化路径研究——基于CGSS 2010年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J]. 陶树果,高向东,余运江. 人口与经济. 2015(05)
[4]幸福的就业效应——对幸福感、就业和隐性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 李树,陈刚. 经济研究. 2015(03)
[5]迁移行为、户籍获取与城市移民幸福感流失[J]. 孙三百,白金兰. 经济评论. 2014(06)
[6]公平与幸福[J]. 陆铭,蒋仕卿,佐藤宏. 劳动经济研究. 2014(01)
[7]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J]. 丁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8]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基于微观数据的估计[J]. 封进,张涛.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10)
[9]工资“拉力”与城市劳动力流入峰值——基于“推拉”理论的中国经济实证[J]. 徐清. 财经科学. 2012(10)
[10]劳动力自由迁移为何如此重要?——基于代际收入流动的视角[J]. 孙三百,黄薇,洪俊杰. 经济研究. 2012(05)
本文编号:3589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8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