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贫困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08:33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而社会情境理论则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884名低收入群体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认知的紧张程度与价值观念的偏离,对城市贫困群体不恰当社会行为(集体行动)的发生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治理,不仅要立足于绝对的物质贫困问题的解决,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社会情境的改变,实现相对贫困的治理。
【文章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您认为当前的社会矛盾情况如何?(单位%)
通过表3中的模型1可以发现,以往的区分社会阶层的诸多要素,即本研究的基本控制变量中,性别、政治面貌、就业状况及家庭人均收入均与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没有显著关系。学历和年龄则与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存在相对显著的关系,其中初中学历较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贫困群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更高,而年龄方面则表现为,参与的意愿随着贫困群体的年龄增大而降低,这也符合以往的研究结论[25]。在模型2与模型3中逐步加入了本研究的自变量社会认知及价值观念之后,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开始表现出对于集体行动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p<0.1),收入则并无显著影响,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如下两点:第一,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的收入经过了筛选,都属于收入相对较低的范畴,因此收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第二,对于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而言,住房的财富效应及依附于其之上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收入。而系数为正,则意味着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越大的城市贫困群体越倾向于参与集体行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住房面积越大的贫困群体其自我期许更高,所以更容易产生紧张的社会认知,同时对社会主流的价值认同度也相对较低。(二)社会认知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
在和政府接触的过程中,您的满意程度是?(单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反思[J]. 王谦,文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中国城市扶贫:经验分析与发展路向[J]. 姚迈新.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3]结构化理论视角下城市贫困的致贫因素及作用机理[J]. 韩莹莹,范世民. 求索. 2016(07)
[4]城市新贫困:扶贫之囿与治理之道[J]. 范逢春. 理论探讨. 2016(01)
[5]探索复杂社会的治理之道——中国社会治理的情境、逻辑与策略[J]. 景天魁,高和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01)
[6]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以上海市的调查为例[J]. 文军,吴晓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7]城市新贫困治理问题研究[J]. 陈云. 理论探索. 2015(02)
[8]认知、移情与行为:新市民群体角色再造的内在机理——基于大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调查分析[J]. 文军,沈东. 人文杂志. 2015(01)
[9]社会经济地位、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以上海为例[J]. 张文宏,马丹.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10]参与式反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方向[J]. 魏后凯,王宁. 江淮论坛. 2013(05)
本文编号:3596548
【文章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您认为当前的社会矛盾情况如何?(单位%)
通过表3中的模型1可以发现,以往的区分社会阶层的诸多要素,即本研究的基本控制变量中,性别、政治面貌、就业状况及家庭人均收入均与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没有显著关系。学历和年龄则与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存在相对显著的关系,其中初中学历较之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贫困群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更高,而年龄方面则表现为,参与的意愿随着贫困群体的年龄增大而降低,这也符合以往的研究结论[25]。在模型2与模型3中逐步加入了本研究的自变量社会认知及价值观念之后,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也开始表现出对于集体行动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p<0.1),收入则并无显著影响,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如下两点:第一,本研究的调查对象的收入经过了筛选,都属于收入相对较低的范畴,因此收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第二,对于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居民而言,住房的财富效应及依附于其之上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收入。而系数为正,则意味着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越大的城市贫困群体越倾向于参与集体行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住房面积越大的贫困群体其自我期许更高,所以更容易产生紧张的社会认知,同时对社会主流的价值认同度也相对较低。(二)社会认知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
在和政府接触的过程中,您的满意程度是?(单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视角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反思[J]. 王谦,文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中国城市扶贫:经验分析与发展路向[J]. 姚迈新.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3]结构化理论视角下城市贫困的致贫因素及作用机理[J]. 韩莹莹,范世民. 求索. 2016(07)
[4]城市新贫困:扶贫之囿与治理之道[J]. 范逢春. 理论探讨. 2016(01)
[5]探索复杂社会的治理之道——中国社会治理的情境、逻辑与策略[J]. 景天魁,高和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01)
[6]大都市底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以上海市的调查为例[J]. 文军,吴晓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7]城市新贫困治理问题研究[J]. 陈云. 理论探索. 2015(02)
[8]认知、移情与行为:新市民群体角色再造的内在机理——基于大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调查分析[J]. 文军,沈东. 人文杂志. 2015(01)
[9]社会经济地位、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以上海为例[J]. 张文宏,马丹.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
[10]参与式反贫困: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方向[J]. 魏后凯,王宁. 江淮论坛. 2013(05)
本文编号:3596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9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