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的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12:40
一直以来,青少年都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由于青少年心智发展较不成熟,而且在客观上存在一些风险因子,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涉罪问题。如果对于这类涉罪青少年群体不加以及时、有效地干预而任由其发展下去,则很可能导致他们走上主动犯罪与独立犯罪的道路。这不仅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本文通过对涉罪青少年以家庭干预的方式培育其家庭抗逆力,有效地增强了涉罪青少年及其家庭从整体上应对逆境与挑战的能力,优化了家庭的保护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在理论及实践上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第二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本文所使用的家庭抗逆力理论与实务模式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青少年产生涉罪问题的风险因子和司法社会工作通过家庭干预的方式培育家庭抗逆力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家庭抗逆力的培育对涉罪青少年的影响。在第四部分,本文通过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培育的真实案例与实务,考察了该理论在实...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分析
1.3.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访谈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涉罪青少年
2.1.3 司法社会工作
2.1.4 家庭抗逆力
2.2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实务模式
2.3.1 家庭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系统
2.3.2 整合家庭的组织和资源系统
2.3.3 家庭成员间良好的沟通模式
3 涉罪青少年的风险因子与司法社会工作的保护性作用
3.1 涉罪青少年的风险因子及影响
3.1.1 社会因素
3.1.2 学校因素
3.1.3 同辈因素
3.1.4 家庭因素
3.2 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培育的作用
3.2.1 家庭抗逆力低的涉罪青少年的特征
3.2.2 家庭抗逆力培育对涉罪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3.3 司法社工作为涉罪青少年的保护性因素分析
3.3.1 作为涉罪青少年保护性因素的司法社工制度
3.3.2 司法社工对涉罪青少年的保护性作用
4 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实务案例
4.1 案主基本资料
4.2 案主面临的风险因子及优势分析
4.3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计划与目标
4.4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具体过程
4.4.1 家庭干预的准备期
4.4.2 家庭干预的第一阶段
4.4.3 家庭干预的第二阶段
4.5 干预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抗逆力研究回顾与本土化发展趋势展望[J]. 魏爱春. 社会科学动态. 2017(11)
[2]家庭失灵: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的认知基础[J]. 李娜,陈璐.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05)
[3]城市青少年抗逆力研究探索[J]. 于文宏,孙富,张喜君,顾克宁,客宾. 黑龙江科学. 2017(17)
[4]浅谈青少年犯罪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J]. 郭博雅. 法制与社会. 2017(19)
[5]家庭抗逆力研究:整合思潮评析[J]. 冯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6]青少年抗逆力的培养[J]. 高建忠.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06)
[7]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研究评述[J]. 姚红,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8]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抗逆力培养研究[J]. 张学军,刘广淇.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5(06)
[9]涉罪未成年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风险评估与控制[J]. 张桂霞.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05)
[10]“家庭抗逆力”与家庭教育的心理干预刍议[J]. 沈健,王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硕士论文
[1]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 束钰.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6868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分析
1.3.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访谈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青少年
2.1.2 涉罪青少年
2.1.3 司法社会工作
2.1.4 家庭抗逆力
2.2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理论基础
2.2.1 优势视角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实务模式
2.3.1 家庭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系统
2.3.2 整合家庭的组织和资源系统
2.3.3 家庭成员间良好的沟通模式
3 涉罪青少年的风险因子与司法社会工作的保护性作用
3.1 涉罪青少年的风险因子及影响
3.1.1 社会因素
3.1.2 学校因素
3.1.3 同辈因素
3.1.4 家庭因素
3.2 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培育的作用
3.2.1 家庭抗逆力低的涉罪青少年的特征
3.2.2 家庭抗逆力培育对涉罪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3.3 司法社工作为涉罪青少年的保护性因素分析
3.3.1 作为涉罪青少年保护性因素的司法社工制度
3.3.2 司法社工对涉罪青少年的保护性作用
4 涉罪青少年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实务案例
4.1 案主基本资料
4.2 案主面临的风险因子及优势分析
4.3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计划与目标
4.4 家庭抗逆力培育的具体过程
4.4.1 家庭干预的准备期
4.4.2 家庭干预的第一阶段
4.4.3 家庭干预的第二阶段
4.5 干预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抗逆力研究回顾与本土化发展趋势展望[J]. 魏爱春. 社会科学动态. 2017(11)
[2]家庭失灵:留守儿童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的认知基础[J]. 李娜,陈璐.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05)
[3]城市青少年抗逆力研究探索[J]. 于文宏,孙富,张喜君,顾克宁,客宾. 黑龙江科学. 2017(17)
[4]浅谈青少年犯罪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J]. 郭博雅. 法制与社会. 2017(19)
[5]家庭抗逆力研究:整合思潮评析[J]. 冯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6]青少年抗逆力的培养[J]. 高建忠.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06)
[7]家庭抗逆力实务干预模式研究评述[J]. 姚红,田国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8]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抗逆力培养研究[J]. 张学军,刘广淇.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5(06)
[9]涉罪未成年人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风险评估与控制[J]. 张桂霞.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5(05)
[10]“家庭抗逆力”与家庭教育的心理干预刍议[J]. 沈健,王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硕士论文
[1]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 束钰.安徽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96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59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