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策略
发布时间:2022-01-22 03:13
微信作为国内火热的社交软件,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予了谣言一定的生存空间。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今,健康领域已经成为微信谣言的重灾区,由于此类谣言治理难度较大,不仅影响到了公众的日常生活,更是对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减少微信中健康类谣言的出现频率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微信中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与治理展开论证分析,并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将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每年度(2016-2018)发表的“朋友圈十大健康类谣言”作为样本展开分析,将微信中健康类谣言主要分为,食品安全类谣言、医疗安全类谣言、环境卫生类谣言、产品危害类谣言、健康生活类谣言五种类型。同时,通过内容分析法发现微信中健康类谣言具有信源“可靠性”较高、标题简洁且带有恐慌性词语、内容较少涉及特定群体、传播形式以图文为主、说服方式偏向诉诸理性的特征。第二章对微信中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此类谣言的传播与其背后隐藏的利益有关,而谣言自身的“伪重要”和“伪真实”则助推了谣言的传播。同时,微信由于具有强关系...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龙虾垃圾分类”谣言热门主题词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会利用多种途径查阅多方信息对谣言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当发现谣言的错误性之后,会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进行辟谣,从而促进了谣言从爆发期到衰退期的势头。四、谣言的反复期衰退并不意味着谣言会就此停止,只要有新的刺激因素出现,那么谣言就有可能死灰复燃。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科技水不断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阅读到很多风险新闻,导致公众对社会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情绪较为紧张,具有一定的焦虑感。在“小龙虾垃圾分类”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对垃圾分类细则不明晰,让上海以外的城市居民在面对此谣言时同样会产生恐慌,从而导致谣言的二次传播。导致谣言出现反复的刺激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住建部关于垃圾分类城市的消息。2019年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称,要将垃圾分类这一改善国家环境节约资源的举措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在2020年底建立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住建部发布的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分别为:重庆、成都、杭州、厦门、南宁、宜春等。而这些城市正出现在热门主题分析词中,这说明新刺激因素的加入不仅扩大了传播地域,更是让非上海居民也开始对此谣言产生了较大关注。第二个让反复期出现的刺激因素是,距离上海正式实行垃圾分类的日期(7月1日)越来越接近,公众的情绪开始出现波动。图3-2“小龙虾垃圾分类”情感走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惯》等。通过向公众推送健康知识,达到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的目的,从而使公众理性辨别信息,不盲目转发。健康素养教育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公众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身体与心理都正处于发育阶段,辨别能力较差,缺乏获得辟谣信息的路径。一旦谣言在其头脑中形成固有定势,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各学校应普及健康知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定期举办辨别健康类谣言的比赛,切实提高未成年人应对谣言的能力。面对复杂的谣言传播环境,还应鼓励公众理性思考,培养其主动验证谣言的习惯。其中,尤其要注意对老年人的鼓励与教育。由于老年人具有自我形象构建需求,且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查验谣言。因此,要让老年人保持理性,不断学习健康知识,学会从多方面对谣言进行评判,能够利用多种谣言验证渠道查阅信息来源。四、建立健康问答平台,提升公众识谣能力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十分关心健康问题。微信中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与公众的心理存在密切关系,反映了公众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心态。因此,建立健康类问答平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与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解答公众对健康类问题存在的疑惑,是减弱谣言大范围传播的有效手段。对此,微信平台应建立网友健康类谣言沟通专区,组织专业解答团队,积极回答网友提出的健康类问题,保证在第一时间解答网友疑惑,缓解公众心理压力,从而强化公众识谣能力。图5-1腾讯较真辟谣功能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研究[J]. 纪亚男. 青年记者. 2019(17)
[2]以刑法学视角浅谈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J]. 王厚权. 法制博览. 2019(17)
[3]网络谣言治理的政府机制:法律界限与权力约束[J]. 林华. 财经法学. 2019(03)
[4]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J]. 武文斌. 新闻世界. 2019(0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9(02)
[6]AI“谣言粉碎机”:从原理到效能[J]. 喻国明. 现代视听. 2019(02)
[7]微信谣言的文本特征与说服方式——基于“微信辟谣助手”中谣言样本的内容分析[J]. 刘琼,黄世威. 华中传播研究. 2018(02)
[8]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 ——基于“谣言过滤器”118条谣言的内容分析[J]. 徐亚倩. 青年记者. 2018(26)
[9]微信谣言的传播趋势研究——基于2017年热点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J]. 王蓉. 视听. 2018(08)
[10]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动因及应对策略——以2015至2017年30起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J]. 宁雪文,王虎. 东南传播. 2018(06)
硕士论文
[1]社会化媒体健康类谣言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琼.武汉体育学院 2018
[2]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 王虎.江南大学 2018
[3]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D]. 杨嘉琪.安徽大学 2018
[4]新媒体时代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刘唯一.吉林大学 2018
[5]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鲁莎.内蒙古大学 2017
[6]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食品安全类谣言研究[D]. 陆佳楠.苏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1449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小龙虾垃圾分类”谣言热门主题词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会利用多种途径查阅多方信息对谣言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当发现谣言的错误性之后,会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进行辟谣,从而促进了谣言从爆发期到衰退期的势头。四、谣言的反复期衰退并不意味着谣言会就此停止,只要有新的刺激因素出现,那么谣言就有可能死灰复燃。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科技水不断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阅读到很多风险新闻,导致公众对社会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情绪较为紧张,具有一定的焦虑感。在“小龙虾垃圾分类”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公众对垃圾分类细则不明晰,让上海以外的城市居民在面对此谣言时同样会产生恐慌,从而导致谣言的二次传播。导致谣言出现反复的刺激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住建部关于垃圾分类城市的消息。2019年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称,要将垃圾分类这一改善国家环境节约资源的举措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在2020年底建立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住建部发布的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分别为:重庆、成都、杭州、厦门、南宁、宜春等。而这些城市正出现在热门主题分析词中,这说明新刺激因素的加入不仅扩大了传播地域,更是让非上海居民也开始对此谣言产生了较大关注。第二个让反复期出现的刺激因素是,距离上海正式实行垃圾分类的日期(7月1日)越来越接近,公众的情绪开始出现波动。图3-2“小龙虾垃圾分类”情感走势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惯》等。通过向公众推送健康知识,达到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的目的,从而使公众理性辨别信息,不盲目转发。健康素养教育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公众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身体与心理都正处于发育阶段,辨别能力较差,缺乏获得辟谣信息的路径。一旦谣言在其头脑中形成固有定势,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各学校应普及健康知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定期举办辨别健康类谣言的比赛,切实提高未成年人应对谣言的能力。面对复杂的谣言传播环境,还应鼓励公众理性思考,培养其主动验证谣言的习惯。其中,尤其要注意对老年人的鼓励与教育。由于老年人具有自我形象构建需求,且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查验谣言。因此,要让老年人保持理性,不断学习健康知识,学会从多方面对谣言进行评判,能够利用多种谣言验证渠道查阅信息来源。四、建立健康问答平台,提升公众识谣能力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十分关心健康问题。微信中健康类谣言的传播与扩散与公众的心理存在密切关系,反映了公众面对健康问题时的心态。因此,建立健康类问答平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与公众进行及时的沟通,解答公众对健康类问题存在的疑惑,是减弱谣言大范围传播的有效手段。对此,微信平台应建立网友健康类谣言沟通专区,组织专业解答团队,积极回答网友提出的健康类问题,保证在第一时间解答网友疑惑,缓解公众心理压力,从而强化公众识谣能力。图5-1腾讯较真辟谣功能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信谣言的传播动机研究[J]. 纪亚男. 青年记者. 2019(17)
[2]以刑法学视角浅谈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J]. 王厚权. 法制博览. 2019(17)
[3]网络谣言治理的政府机制:法律界限与权力约束[J]. 林华. 财经法学. 2019(03)
[4]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及治理策略[J]. 武文斌. 新闻世界. 2019(0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9(02)
[6]AI“谣言粉碎机”:从原理到效能[J]. 喻国明. 现代视听. 2019(02)
[7]微信谣言的文本特征与说服方式——基于“微信辟谣助手”中谣言样本的内容分析[J]. 刘琼,黄世威. 华中传播研究. 2018(02)
[8]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 ——基于“谣言过滤器”118条谣言的内容分析[J]. 徐亚倩. 青年记者. 2018(26)
[9]微信谣言的传播趋势研究——基于2017年热点微信谣言的文本分析[J]. 王蓉. 视听. 2018(08)
[10]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动因及应对策略——以2015至2017年30起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J]. 宁雪文,王虎. 东南传播. 2018(06)
硕士论文
[1]社会化媒体健康类谣言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琼.武汉体育学院 2018
[2]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 王虎.江南大学 2018
[3]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D]. 杨嘉琪.安徽大学 2018
[4]新媒体时代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刘唯一.吉林大学 2018
[5]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鲁莎.内蒙古大学 2017
[6]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食品安全类谣言研究[D]. 陆佳楠.苏州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60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0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