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礼物的流动:从“下岬模式”到微信红包——基于“5W”模式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07 13:07
  礼物交换从"下岬模式"到微信红包,从实在性社会到虚拟性社会,兼具共性与变性。从送礼人看,送礼主体的范围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从"金字塔"向"去金字塔"结构的转变。从礼的内容看,微信红包模拟了实在性社会中红包的外观、文字、打开方式等,消解了金钱交易的尴尬。从礼的渠道和场合看,微信红包突破了空间限制,使日常性的礼物馈赠变得经常化,并强化了仪式性场合的仪式性,但在某些场合仍无法取代实体礼物。从收礼人看,微信场中权力与声望流向正逐渐完成从送礼方向收礼方的完整过渡。从礼的社会功能看,微信红包赋予礼娱乐功能,并衍生出新型的社群融入及激励方式。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Who:送礼人
二、Says what:礼的内容
三、In which channel:礼的渠道和场合
四、To whom:收礼人
五、With what effect:礼的社会功能
六、总结与讨论:微信红包对“下岬模式”的传承与突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礼物的社会功能演变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 王云飞,陈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J]. 杨秀芝.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3]微信红包政治社会学研究[J]. 张爱军.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5)
[4]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J].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8)
[5]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J]. 王瑞.  东南传播. 2015(07)
[6]礼物、礼物交换与文化──评阎云翔《礼物之流》[J]. 干咏昕.  民俗研究. 2000(01)



本文编号:3656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56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2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