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成瘾作为无成瘾物质作用的成瘾行为,是公众熟知的病理性情况,虽然还没被官方正式收录进精神病理学体系中,但是它在流行病学中同公认的标准是相似的。互联网及时性与开放性使得成瘾的群体在上网用户比例中逐年递增,故而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群体的心理动力性因素相当有必要。大学生成长需要健康的网络环境,而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建立这样的健康环境。本文探讨了认知的动力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长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1—4年级50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共使用了3个量表,分别是:台湾大学陈淑惠教授于1999年根据DSM.IV对各种成瘾症状的诊断标准而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 Schwarzer及张建新于1995年编制的中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Peterson等人于1982年编制的归因方式问卷(ASQ)。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基础,可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作为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测量工具。归因方式问卷中,12个场景,每个场景的第2题都是核心问题,在使用该问卷时择取每个场景中的核心题,共12题。通过分半信度测量,得到信度系数为0.72,符合问卷信度要求。同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最大方差分析,得到KMO值为0.85,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小于0.05,故而其值显著,归因方式问卷中选取的12个题项,每个题项分与总项目分相关在0.54到0.76之间,即该问卷有较好的效度。之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在数据上对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得出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结论1: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在生源地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生源地以及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3:正常群体与成瘾群体在认知的动力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4:认知的动力性中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各维度和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5:认知的动力性中内部归因与网络成瘾各维度和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6:认知的动力性各维度和总分与网络成瘾各维度和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
【关键词】:认知 动力性 网络成瘾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4;G64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
- 1.4 研究假设10-1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1-24
- 2.1 认知的动力性概念界定11-12
- 2.2 认知的动力系统理论与模型12-13
- 2.3 认知的动力性现状分析与激发13-14
- 2.4 网络成瘾的概念14
- 2.5 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14-15
- 2.6 网络成瘾的诊断工具15-16
- 2.7 网络成瘾的病理成因16-18
- 2.8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18-21
- 2.9 国内外心理动力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21-2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28
- 3.1 研究被试24
- 3.2 研究工具24-27
- 3.3 研究程序27-28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8-33
- 4.1 样本的分布28
- 4.2 数据分析28-33
- 4.2.1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差异28-31
- 4.2.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31
- 4.2.3 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对网络成瘾的回归分祈31-32
- 4.2.4 网络成瘾倾向分布情况32-33
- 4.2.5 不同群体在认知的动力性上的差异体验33
- 第五章 结果讨论33-35
- 5.1 认知的动力性、网络成瘾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33-35
- 5.2 认知的动力性和网络成瘾关系分析35
- 5.3 不同群体在认知的动力性上存在显著差异35
- 第六章 总结35-38
- 6.1 结论35-36
- 6.2 建议36
- 6.3 局限及后续研究36-38
- 参考文献38-41
- 个人简介41-42
- 致谢42-44
- 附录44-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中;郭志平;彭彦铭;;体育归因方式量表的编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2期
2 杨颖;叶一舵;;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4 秦东波;郑晓宁;黄铎;毕重增;;大学生自信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5 肖峰;你的归因方式正确吗?[J];心理与健康;2005年01期
6 贾兴森,吴兆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J];江苏教育;1993年06期
7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许怀祥;李建伟;薄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9 王相英;;体育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与情感平衡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8期
10 杜宇;孙丽丽;;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袁彦;杨玲;;中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内疚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省中学生道德情感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姚琦;赖凯声;乐国安;;内隐理论和归因方式对信任修复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润龙;温忠麟;;人格对警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国瑞;;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朝阳;雷黄蓉;;中学学习不良学生的干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付立菲;;中学生习惯性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2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琪;初中生归因方式、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银铎;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魏翔宇;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宇琼;“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游轶;小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意识现状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燕智博;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7 杨巧红;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完美主义和归因方式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王京玉;中小学生宽恕心理的特征及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9 吴邦富;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10 林玲;专科师范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与焦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认知的动力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3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