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19:13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世纪40、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互联网技术革命,这项革命从它的展开之初仅仅应用于军事领域,而现如今这项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技术成果却早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技术革命已俨然成为对人们影响最深、社会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人类生存方式的哲学界定主要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互联网技术革命使得人类生存方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给人类的生存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的机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信息文明的进步。 本文从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着手,探究了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挖掘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初探人类生存方式的哲学界定,,分别从生存和人类生存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从“根据”和“意义”的角度解析生存,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具体研究了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因、外在表现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互联网技术革命与人类生存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探究了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以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行为方式变革、思维方式变革为具体指向;最后探讨互联网技术革命与人类生存方式之间的相互的能动关系,提出人类生存方式变革对互联网技术革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只有把握这两者之间发展的相互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信息化时代下的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革命 生存方式 生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1章 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发展机制及其意义13-21
- 1.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13-17
- 1.1.1 互联网技术的界定15-16
- 1.1.2 互联网技术的特点16-17
- 1.2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17-19
- 1.2.1 “辅助人类”: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而生的生产工具17-18
- 1.2.2 “拟人”:不断解决生产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器官能力不足间的矛盾18
- 1.2.3 “人机共生”:人的智慧控制技术发展进程18-19
- 1.3 互联网技术的历史地位19-21
- 1.3.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9-20
- 1.3.2 互联网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动力20-21
- 第2章 人类生存方式的内在意蕴21-31
- 2.1 生存的哲学界定21-24
- 2.1.1 从“根据”和“意义”的角度21-23
- 2.1.2 从“根据”与“意义”相统一的角度23-24
- 2.2 人类生存方式的哲学界定24-31
- 2.2.1 人类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形态25-26
- 2.2.2 人类生存方式的实质26-28
- 2.2.3 人类生存方式的具体指向28-31
- 第3章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样态31-40
- 3.1 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生产方式变革31-33
- 3.1.1 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生产力变革31-32
- 3.1.2 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生产关系变革32-33
- 3.2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生活方式33-35
- 3.2.1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个体生活方式33-34
- 3.2.2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公众生活方式34-35
- 3.3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行为方式35-37
- 3.3.1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交往行为方式35-36
- 3.3.2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文化传播行为方式36-37
- 3.3.3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决策行为方式37
- 3.4 互联网技术视域下的思维方式37-40
- 3.4.1 “人——机一体化”思维方式37-38
- 3.4.2 “结点——网络”立体化思维方式38-39
- 3.4.3 “云时代”的“大数据”思维39-40
- 第4章 人类生存方式变革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能动作用40-45
- 4.1 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积极因素40-41
- 4.2 人类生存方式变革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反作用41-43
- 4.3 互联网技术给人类生存状态带来的“负效应”43-45
- 结语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国;;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述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丹;王霓虹;;基于森林火灾数据监测的物联网定位算法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江瑞峰;;工业领域的物联网雏形——基于称重技术的无人值守系统[J];衡器;2011年07期
4 朱莉;;论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兼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苏永红;;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年07期
6 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J];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7 李中伟;朱永涛;;物联网中的智能感知[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8 鄢显俊;论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9 王中生;曹梅;马明吉;;基于ZigBee的公交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11期
10 郑克岭;颜冰;匡瑾t
本文编号:479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7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