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身份的符号自我完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18:20
本文关键词:群体身份的符号自我完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符号自我完成理论(Wicklund, Gollwizter,1982)认为,个人尝试各种标签来定义自我,身份可以被建构为个体试图达到的目标。当身份受到威胁或不确定时,人们会倾向于获得身份符号或向他人分享符号来获得个体身份目标的完成感。Ledgewood等人(2010)认为群体身份同样可以被看作为一个群体成员追求的目标。本研究将符号自我完成理论扩展到群体领域,以群体财产赋值为群体符号,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2个问卷调查和2个实验,对群体身份的符号自我完成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 (1)与群体外成员相比,群体内成员倾向于将与群体历史相关的建筑物赋予更高的价值;群体内成员对群体身份的承诺水平与对群体历史建筑物的赋值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群体外成员相比,群体内成员更希望将与群体历史相关的建筑物分享给社会大众;群体内成员对群体身份的承诺水平与分享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群体身份的完成感在群体成员类型和建筑物赋值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群体内成员,不完成感操作组的被试对群体建筑物的赋值显著高于完成感操作组;而对于群体外成员,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3)群体身份的完成感在群体成员类型和分享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群体内成员,不完成感操作组的被试将群体历史进行社会分享的意愿显著高于完成感操作组;而对于群体外成员,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4)分享水平在群体成员类型和建筑物赋值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群体内成员,先前列举的群体成就未被分享的被试,对历史建筑物的赋值显著高于分享的被试;而对于群体外成员,两种情况下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群体身份 符号自我完成 社会分享 群体财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10-19
- 1.1 符号自我完成理论概述10
- 1.2 理论背景10-11
- 1.3 符号自我完成中的三个概念11-13
- 1.4 符号自我理论的两个假设13-16
- 1.5 其他应用研究16-17
- 1.6 在群体身份中的扩展17-19
- 2 本研究的构思19-21
- 2.1 问题的提出19-20
- 2.2 本研究假设20
- 2.3 本研究设计思路20-21
- 3 预备性研究一21-26
- 3.1 研究目的21-22
- 3.2 研究方法22-23
- 3.3 研究结果23-25
- 3.4 讨论25-26
- 4 预备性研究二26-30
- 4.1 研究目的26
- 4.2 研究方法26-28
- 4.3 研究结果28-29
- 4.4 讨论29-30
- 5 实验一30-39
- 5.1 实验目的30
- 5.2 实验方法30-31
- 5.3 实验结果31-37
- 5.4 讨论37-39
- 6 实验二39-44
- 6.1 实验目的39
- 6.2 实验方法39-40
- 6.3 实验结果40-43
- 6.4 讨论43-44
- 7 总体讨论44-50
- 7.1 群体身份目标追求的动态过程44-45
- 7.2 群体财产赋值的影响因素45-46
- 7.3 社会分享的意义46
- 7.4 研究意义、局限和展望46-50
- 8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群体身份的符号自我完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7908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