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
本文关键词: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桃源县回维村个案调查与研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民族散居地域维汉通婚这一社会现象。 民族散居地的婚姻状况有别于聚居地,因为聚居地所引发的思考性研究多从婚姻这一单一的角度阐述,而极少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散居地的民族通婚并不依存于强大的民族文化辐射,而是在一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通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族认同的问题,既包含散居居民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含通婚双方对彼此民族的认同。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预设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通过视角的切换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来探寻维汉通婚研究的新思路。并且总结了国内外族际与族内通婚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第一章,对回维村的族际通婚进行历史性回顾。涉及到湖南维吾尔族的来源,并以1949年为界,探讨解放前、后维汉通婚的状况;探讨解放前、后影响维汉通婚的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分析影响维汉通婚各种因素:宗教信仰、居住格局、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他因素。 第三章,分析了维汉通婚所带来的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人口的变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认同感,既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影响着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桃源县 回维村 维汉通婚 族际通婚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56;C91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三) 研究创新点10
- 二、 文献综述10-14
- (一) 国外关于族际通婚研究10-12
- (二) 国内关于族际通婚的研究12-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一) 文献统计法14-15
- (二) 实地考察法15
- 四、 研究地点15-17
- (一) 桃源县枫树乡15-16
- (二) 回维村16-17
- 第一章 回维村维汉通婚的历史概况17-24
- 一、 桃源维吾尔族溯源17-19
- 二、 湖南维吾尔族的族际通婚历史19-20
- (一) 明朝时期19-20
- (二) 清朝和民国时期20
- (三) 解放后的民族通婚20
- 三、 维汉通婚现状20-24
- (一) 回维村村民通婚以维汉通婚为主20-21
- (二) 50 年代以后维汉通婚多于 50 年代前维汉通婚21-22
- (三) 5—7 组的维汉通婚情况要少于其他村民小组22-23
- (四) 回维村的维吾尔族男子多娶汉族,维族妇女多为外村嫁入23-24
- 第二章 回维村维汉通婚的影响因素24-33
- 一、 宗教信仰24-26
- (一) 有益于维汉通婚的宗教信仰因素24-25
- (二) 阻碍维汉通婚的宗教信仰因素25-26
- 二、 居住格局26-27
- 三、 家庭因素27-29
- 四、 社会因素29-30
- 五、 其他因素30-33
- (一) 教育30-31
- (二) 收入31
- (三) 人口流动31-33
- 第三章 族际通婚所带来的影响33-40
- 一、 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影响33-35
- 二、 对人口变动的影响35-36
- (一) 族际通婚有利于降低生育水平35
- (二) 族际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属性多为少数民族35-36
- 三、 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36-38
- (一) 维吾尔族语言使用萎缩,,传承面临危机36-37
- (二) 风俗习惯的相互采纳37-38
- 四、 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影响38-40
- 结束语40-41
- 注释41-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50
- 附录 147-49
- 附录 2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云华;从族际通婚看泰国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1年02期
2 孙红梅;;契丹族的族际通婚[J];黑龙江史志;2008年08期
3 萨仁娜;;族际通婚与族群关系研究——以德令哈市的蒙藏通婚调查为例[J];西北民族论丛;2010年00期
4 罗红;;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5 杨成胜;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基于桃源枫树回维村的调查[J];民族论坛;2011年03期
6 徐如明;;浅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以兰州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7 贾学锋;钟梅燕;;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影响裕固族族际通婚的因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6期
8 宋兴烈;;族际通婚与文化融合——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李丽琴;;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以贵德县加莫台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萨仁娜;;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北京“新疆村”课题组;;“新疆村”的现状及其经营活动[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3 武丽君;滕玉芬;刘晖;刘芳;库尔班江;龚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库热西江·托呼提;肉仙古丽;哈木拉提·吾甫尔;库热西·玉努斯;;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RhD阴性人群家系调查与系普分析[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丹;王昕;王淑梅;楼雅卿;章国良;;中国人群CYP3A5与MDR1基因多态性对葡萄柚汁所致尿6β-OHF/C比值变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布艾加尔·哈斯木;马依彤;汤宝鹏;郑红梅;;维汉民族住院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瑾;方玲娟;王建设;陈超;李龙;;一种新的UGT1A1基因突变和Ⅰ型Crigler-Najjar综合征[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8 徐臻荣;童秀珍;曾朝新;;和田棉纺厂维吾尔族职工营养调查报告[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9 席晓玲;杨荣;林栋羚;;维吾尔族艾滋病患者遵医行为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库热西江·托乎提;哈木拉提·吾甫尔;伊力哈木江·沙比提;;中国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群Rh血型研究[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文;新时期维吾尔族文学创作[N];文艺报;2008年
2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N];人民日报;2009年
3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N];山西日报;2009年
4 冯建伟;“救命丫头”[N];农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关剑书;吐市两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吐鲁番报(汉);2007年
6 陆哲;维吾尔族的尿诊[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关于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的公告[N];克孜勒苏报;2007年
8 罗青玲;四团职工与地方农民结对帮扶共同致富[N];兵团日报(汉);2007年
9 王子博邋李芮;陌生汉族女孩无偿捐肾 维吾尔族小伙重获新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初志英邋通讯员 王传峰;为促进民族团结作贡献[N];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2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玛依拉·吾甫尔;ApoE、HLA-DRB及ACE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自然长寿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6 孙玉萍;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相关基因和环境因素及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7 鲁晓擘;新疆维吾尔族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准种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8 毛颖;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辛宏伟;3-6岁维吾尔族儿童汉语语言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琳琳;膳食因素和Calpain-10基因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奇文;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
2 李丽;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韦云波;镇宁县族际通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淑萍;族际通婚及其文化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孙颖贤;赫哲族的族际通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宋兴烈;人类学视角下的族际通婚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方燕;石河子市族际通婚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艾瑜;族际通婚的背景及后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蕾;回族族际通婚家庭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萨仁娜;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常德地区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2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0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