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性别与社会—当代女性服装设计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身体、性别与社会—当代女性服装设计的思考
【摘要】:当代女性服装设计及其研究和相关的艺术批评,普遍存在用款型、审美、时尚和消费,以及民族化、民族元素运用代替了对身体的文化讨论及评价,而少数民族女性服装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系定位及讨论、研究上,文化符号运用、传统工艺、民族化、民族风等也掩盖了女性身体的文化问题。艺术批评也弥漫着同样的气息。“身体”被简化为“人模”。女性服装的女性主义观照和批评在此语境中必须被唤醒。服装既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表达,同时也是文化的呈现和载体。要强调服装的文化性,最有力和有效的是艺术文化学,尤其是女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立场。身体、社会及文化作为切入点,用社会历史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的方式进入,能更好地寻绎并弄清其隐含的关系和问题,拓展出更为开阔的学术空间和视野,作出更为透彻的分析和判断。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中,不仅要考虑其阶段性,还有时间、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场域的存在。而阶段、场域相对于女性主义的根本目标,主要是手段、对象,或阶段性目标。同时,艺术批评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要求克服“专业论转向”的弊病,使学术型批评实现“素养论转向”。这样的分析、研究和批评,才可以让身体冲出服装款型、样式、审美、功能、价格、时尚等的包裹,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属性。更有利于文化建设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当代 女性服装 女性主义 观照 艺术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12
- 第一章 对以往研究的一种梳理12-26
- 1.1 女性主义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本质核心12-17
- 1.1.1 女性主义问题的提出及目标的终极性12-13
- 1.1.2 女性主义的阶段性及不同场域13-17
- 1.2 女性主义与女性服装设计及其研究17-23
- 1.2.1 女性主义中女性“形象”的本质核心17-20
- 1.2.2 艺术与文化、审美的基本关系描述20-21
- 1.2.3 主要场域21-23
- 1.3 女性服装设计研究23-26
- 第二章 身体与文化的理论阐述与分析26-35
- 2.1 身体的概念及分析26-27
- 2.2 身体的“文化性”描述和讨论27-30
- 2.2.1 西方27-28
- 2.2.2 中国传统的身体观28-30
- 2.3 文化学对身体的理解或定义30-35
- 第三章 女性主义对女性服装的观照35-48
- 3.1 女性主义的概念35-37
- 3.2 社会性别的生成机制37
- 3.3 当代女性服装37-48
- 3.3.1 都市女性38-48
- 3.3.1.1 三宅一生与“束缚的缠绕”39-41
- 3.3.1.2 Prada与“涂鸦中的狂欢”41-43
- 3.3.1.3 劳伦·斯科特与女性主义服装设计43-44
- 3.3.1.4 丁勇与“洗澡”44-46
- 3.3.1.5 曾凤飞与“壁艺”46-48
- 第四章 少数民族女性服饰48-57
- 4.1 水族48-50
- 4.2 侗族50-54
- 4.3 水族、侗族传统女性服饰的文化思考54-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亮;刘思慧;;语言与艺术批评的对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8期
2 程微;;艺术批评之随想[J];现代交际;2012年01期
3 李宪珍;王小元;金东;;艺术批评的困境与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刘文孝;艺术批评管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李树榕;艺术批评学缺席的现实反思[J];阴山学刊;2003年03期
6 宋生贵;艺术批评的基本形态及批评模式的当代转化[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聂琦峰;;艺术批评中的中国语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雪;;设计批评与艺术批评的比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9 李庆云;;古代艺术批评中的品第与定格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9年07期
10 李坤明;;浅谈设计艺术的批评与争鸣[J];设计艺术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丁长河;;艺术批评需要标准[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2 丁涛;;艺术批评的尺度[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林;;失语? 私语?——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失语的状况及私语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4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薛亚军;;无能的批评——对批评圈子化、资本介入与批评共谋的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6 朱中原;;困境与抉择:关于当代艺术批评制度的批评与反思[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缓;艺术批评:边界和规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蓝凡;艺术的批评与批评的艺术[N];文汇报;2008年
3 段君;艺术批评的语言[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商报记者 刘洋;艺术批评也是一种创造[N];北京商报;2009年
5 王秀雄;打开艺术批评的视野[N];文艺报;2010年
6 李心沫;艺术批评需要新秩序[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祝如;艺术批评不是获利工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杨振宇;作为艺术的艺术批评[N];美术报;2011年
9 刘淳;当今的艺术批评因何缺少质量?[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杜大恺;艺术批评的失语[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2 董虹霞;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起源[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3 陈亚民;罗杰·弗莱形式—文化的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文捷;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的商业化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雷坤宁;他者的视线[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3 周语眠;艾尔伯特·巴恩斯艺术批评理论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4 吴双江;普利策新闻奖艺术批评奖作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冯程程;身体、性别与社会—当代女性服装设计的思考[D];贵州大学;2016年
6 王震;多媒体语境的艺术批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7 刘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私语批评”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8 李楠楠;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本体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洪潇亭;法国艺术展览与现代艺术批评的兴起[1850-1863][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10 陶铮;论罗莎琳·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9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