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变迁与融合:北京哈萨克移民都市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5:02

  本文关键词:变迁与融合:北京哈萨克移民都市适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北京哈萨克移民 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 都市适应性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作为东方文化的我国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受着西方文化强烈的侵略。而在京的哈萨克移民也在逐渐受到我国主流文化的日益侵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哈萨克移民在大都市中的生活状况,形成文化群体的方式,未来的文化发展等问题为研究目的,综合使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问方法以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北京哈萨克移民的来源、嵌入式居住模式和社会组织模式、家庭情况、社会地位和社会心理等基本生活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哈萨克移民的迁移动机和迁移模式、都市中的哈萨克族婚姻、宗教、养老、民族节日等传统风俗习惯的继承和选偶标准的变化、民族认同感的弱化、传统民族风俗的变迁等跨文化接触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北京哈萨克移民即尽力继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在逐渐跨出自己民族的文化范畴并正在吸收北京的主流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多元文化营养。二、都市生活的诱惑正在以工具性和价值无涉的方式加速哈萨克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文化同化的到来,特别是“无族界经济”正逐渐侵蚀北京哈萨克移民对母族的忠诚感,从而进一步导致嵌入在北京各个角落的哈萨克移民个体在异族通婚,生活记忆的变迁,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超越民族道德、忌讳、行为和价值规范,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地方化等个性化发展。三、北京哈萨克移民在处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和统一之中,关于跨地区处理婚礼、割礼、葬礼、养老和民族社会化等民族文化以及利用当地的条件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经济实力等方面,找出了适合哈萨克人的都市生活的发展规律,并最后成功地实现了哈萨克特色的群体式都市适应性
【关键词】:北京哈萨克移民 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 都市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言12-24
  • 一、研究背景12-14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14-15
  • (一) 研究问题14
  • (二) 研究问题的意义14-15
  • 三、本研究产生的原因15
  • 四、文献回顾15-20
  • (一) 同化理论16-18
  • (二) 民族文化模式理论18-19
  • (三) 民族社会经济聚集区理论19-20
  • 五、研究假设20
  • 六、研究方法20-24
  • (一) 研究对象的说明20-22
  • (二) 调查方式的说明22
  • (三) 调查对象的说明22-23
  • (四) 分析方法的说明23-24
  • 第二章 身在城市心在草原的游牧民族24-46
  • 一、生活现状24-36
  • (一) 搬迁者的简介24-25
  • (二) 迁移动机及移民模式25-31
  • (三) 嵌入式居住的哈萨克移民31-32
  • (四) 从联合家庭转向为核心家庭32-34
  • (五) 异族通婚家庭34-36
  • 二、从地球的高原走向社会的“高地”36-38
  • (一) 令人向往的居住空间36-37
  • (二) 在乡的权威37
  • (三) 双高37-38
  • 三、身在城市心在草原38-46
  • (一) 我要建立一所“清真寺”38-42
  • (二) 为买房而生活42-46
  •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双重文化资本46-61
  • 一、都市中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46-56
  • (一) 民族认同感与静凝聚力46-51
  • (二) 具有社会功能的哈萨克家庭51-54
  • (三) 伊斯兰教的整合功能54-55
  • (四) 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哈萨克文化55-56
  • 二、现代文化资本56-61
  • (一) 一个与北京有缘的游牧民族56-58
  • (二) 异族通婚家庭的桥梁作用58-59
  • (三) 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北京59-61
  • 第四章 变迁与融合61-68
  • 一、文化变迁的动力61-62
  • 二、从软性变化到硬性变化62-65
  • (一) 忽视“忌讳”的年轻人62-63
  • (二) 选偶标准的变化63-64
  • (三) 汉化倾向的哈萨克人64-65
  • 三、走进现代65-68
  • (一) 餐布与摇篮的故事66
  • (二) 传统社会结构的阶梯与重构66-68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8-76
  • 一、结论68-71
  • 二、讨论71-76
  • (一) 繁华与消亡之间71-73
  • (二)"北京哈萨克村"建构的可能性73-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录79-94
  • 一、访谈提纲79-80
  • 二、访谈记录80-87
  • 三、问卷87-94
  • 致谢94-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翟学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熊坤新;上官文慧;;哈萨克族伦理思想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孟毅;;哈萨克民族文化分期分类刍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597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97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