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项目报告
本文关键词: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项目报告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 学龄期 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乾县三星完小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一些学龄期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障碍,主要变现为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来说,人际交往对于他们显得尤为重要。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是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里,得不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往恐惧。由此可见,针对农村留守家庭背景下的学龄儿童,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关心、关爱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帮助。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运用小组工作的实务方法对其展开研究和探索,通过对小组工作经验的评估和总结,肯定了小组工作在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小组活动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参与充分等优点,通过人际交往小组主题的开展,笔者试图帮助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获得归属感、合理释放负面情绪、形成正确认知,并为他们学习社交礼仪技巧等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对今后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家庭子女扶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学龄期 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5;C9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文献综述8-10
- 1.2.1 小组工作实务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概况8-9
- 1.2.2 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的研究概况9-10
- 1.3 研究思路与介入方法10-11
- 1.3.1 研究思路10-11
- 1.3.2 介入方法11
- 1.4 相关概念界定11-13
- 1.4.1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11-12
- 1.4.2 人际交往能力12-13
- 第二章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方案设计13-21
- 2.1 服务小学与服务对象情况介绍13
- 2.2 三星完小学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培养需求评估13-15
- 2.2.1 问题描述13-14
- 2.2.2 问题诊断14-15
- 2.2.3 需求分析15
- 2.3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适用性15-16
- 2.3.1 学龄期留守儿童的需求15-16
- 2.3.2 留守儿童小组活动的优势16
- 2.4 小组理论依据16-17
- 2.4.1 镜中我理论16-17
- 2.4.2 示范学习理论17
- 2.4.3 认知发展理论17
- 2.5 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制定17-21
- 2.5.1 小组名称17-18
- 2.5.2 小组理念18
- 2.5.3 小组目标18
- 2.5.4 小组特征18-19
- 2.5.5 组员选取19
- 2.5.6 活动设计19-21
- 第三章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方案实施21-30
- 3.1 第一次小组活动:Hi,你好21-22
- 3.2 第二次小组活动:我是独一无二的22-24
- 3.3 第三次小组活动:我想更懂你24-25
- 3.4 第四次小组活动:社交技巧我来学25-27
- 3.5 第五次小组活动:争当社交小达人27-28
- 3.6 第六次小组活动:明天会更好28-30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30-35
- 4.1 过程评估30-32
- 4.1.1 对前期准备情况的评估30
- 4.1.2 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估30
- 4.1.3 对活动过程方面的评估30-31
- 4.1.4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31-32
- 4.2 小组工作的结果评估32-35
- 4.2.1 小组活动开展后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RDA发展评估结果32
- 4.2.2 小组活动前后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RDA人际关系能力评估结果对比32-33
- 4.2.3 小组活动后组员表现变化评估33-35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35-36
- 致谢36-37
- 参考文献37-38
- 附录38-41
- 作者简介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熙国;如何培养技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马英霞;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陈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晓莉;;语文教学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俊喜;王志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李敏;侯钢;;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丁志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年07期
9 李鸿;;对发展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策略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年06期
10 甘露;张旭;罗德秀;范存欣;马绍斌;;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光艳;张素琴;伍艳;邱燕;;浅谈护理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7年“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英春;邹泓;;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及其类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在浙江大学生中的初步试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徐建英;;浅谈中学生在合作竞争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包丽娟;;为学生的“存折”加码——班主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王新员;;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玲;卢婧;安花花;;中学生的心理地位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伟志;;尊重在办公室工作中的作用[A];中国水文化(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许昌市卫生学校教师 田俊萍;中职生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2 孙彩平邋周艳培 张慧;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张国圣;重庆科技学院:将“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N];光明日报;2006年
4 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柏树岭学校 谢刚 陈涛;为教师的社会能力“补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红桥区杨庄子小学 赵t,
本文编号:601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0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