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80后”家庭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23:15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80后”家庭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80后” 家庭观念 家庭伦理剧


【摘要】:“80后”青年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值得特别地关注和研究。本论文结合家庭伦理学中的理论,选取新世纪以来热播的以“80后”婚姻家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家庭伦理剧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影像文本中的“80后”家庭观念的具体表现,总结家庭伦理剧中呈现出的“80后”家庭观念的主要特点。结合传播学、家庭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80后”家庭观念形成的主要动因,探究社会变迁是如何影响人们家庭观念形成的,以期说明社会变迁与价值观的同构关系。 本文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从家庭社会的两个研究视角:即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在社会背景中研究家庭,和在社会关系中研究家庭,切入影像文本的研究,以文本分析法对家庭伦理剧中“80后”的家庭观念进行梳理和归类,总结出“80后”家庭观念的特点,并运用家庭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如婚姻权力的资源理论、浪漫爱与现代化关系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性别角色理论等,结合“80后”成长背景,对“80后”家庭观念的形成动因做深入探讨。 本文首先对家庭观念研究的意义、“80后”家庭观念的变革、“80后”家庭观念的荧屏展现进行描绘,并对家庭伦理剧、“80后”、家庭观念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 其次,从“80后”的婚姻观、生育观、性观念、离婚观、家庭经济观、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维度入手,总结家庭伦理剧中的“80后”在家庭观念上与其父辈不同的表现,试图总结出“80后”家庭观念的特殊体现。 最后,分析剧中设定的“80后”成长、生活环境,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阐释“80后”婚姻文化家庭观念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动因。
【关键词】:“80后” 家庭观念 家庭伦理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7
  • 一、研究缘起7-9
  • (一) “80后”登场及其家庭观念的变革7-8
  • (二) “80后”家庭观念的荧屏展现8
  • (三) 家庭观念研究的意义8-9
  • 二、研究综述9-15
  • (一) 家庭伦理剧研究综述9-12
  • (二) 80后研究综述12-13
  • (三) 家庭观念研究综述13-15
  • 三、研究设计15-17
  • (一) 研究对象15
  • (二) 研究目的15
  • (三) 研究内容15-16
  • (四) 研究方法16
  • (五) 研究意义16-17
  • 第一章 “80后”主人公的婚姻观分析17-23
  • 一、爱情面包对对碰的择偶标准17-19
  • 二、我的婚姻我做主的婚恋方式19-20
  • 三、婚姻不是爱情坟墓的婚姻理想20-21
  • 四、不爱就放手的离婚观念21-23
  • 第二章 “80后”主人公的生育观分析23-27
  • 一、丁克家庭的出现23-24
  • 二、生男生女都一样24
  • 三、高质量育儿期望24-25
  • 四、性与生育的分离25-27
  • 第三章 “80后”主人公的家庭经济观分析27-31
  • 一、独立与自主的经济权利27-28
  • 二、浪漫与享受的消费观念28
  • 三、啃老与奋斗的财富积累28-31
  • 第四章 “80后”主人公的家庭关系分析31-35
  • 一、夫妻关系——情感交流、注重自我31-32
  • (一) 男女平等,甚至女强男弱31
  • (二) 注重情感交流的夫妻关系功能31-32
  • (三) 自我为中心的矛盾处理方式32
  • 二、代际关系——难舍的父母与难处的“婆媳”32-35
  • (一) 父母:难舍的港湾32-33
  • (二) 婆媳:难进一家门33-34
  • (三) 对策:敬而远之34-35
  • 第五章 家庭伦理剧中“80后”家庭观念的文化解读35-45
  • 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80后”童年记忆35-38
  • (一) 同辈群体的缺乏强化情感交流需求35-36
  • (二) 物质生活的富足强化自我实现需求36-37
  • (三) “小太阳”的性格阻碍角色转换37-38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80后”成长环境38-39
  • (一) 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家庭结构、家庭功能38-39
  • (二) 市场经济原则培养个体意识、功利主义39
  • 三、女性意识的崛起:“80后”性别认知39-41
  • (一) 性别角色分工的变化39-40
  • (二) 女性家庭权力的变化40-41
  • 四、中外文化的碰撞:“80后”文化氛围41-42
  • (一) 开放度、包容度提高41
  • (二) 人本位对家本位的挑战41-42
  • 五、教育制度的后果:“80后”精神面貌42-45
  • (一) 应试教育强化反叛精神42
  • (二) 义务教育提升知识水平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3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毛立平;;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杨青友;当前农村家庭养老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杨唐盛;龙小林;;农村家庭教育模式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7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琼英;;从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看女性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宏姣;;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民幸福指数调查[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娅;;计生干部和医务人员对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状况的调查分析——以黔西县为个案[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明春;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书;农村未婚青年择偶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辉延;以铁路传媒网络为例研究地市级媒体的集团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陶开军;上海市初中生家庭体育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1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31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