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8:28
本文关键词: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
【摘要】: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之后,虽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们的学校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不容忽视的学校适应问题,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因为良好的学校适应是流动儿童完成学业,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笔者利用实习的机会,运用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实务研究,以期在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同时,能够提升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 本研究围绕“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这一核心主题,运用访谈法、量表测量法及观察法等,获得了直观丰富的流动儿童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流动儿童面临的学校适应状况及其原因进行较深入的分析,随后分析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优势,结合具体的小组工作案例,阐述社工在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方面的作用。在介入过程中,笔者与实习团队不断对所开展的实务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活动方案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以求通过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表能力,,达到更高的学校适应水平。最后笔者根据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回顾、分析和思考,并结合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提升流动儿童任务取向能力;强化自信心培养,提升流动儿童自表能力;加强社交技巧培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代际传递的不利影响;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校社工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实现学校适应五个方面提高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动儿童 学校适应 学校社会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1;C9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7-9
- 一、 研究背景7-8
- 二、 研究意义8
- 三、 研究者实习经历8-9
- 第二节 文献综述9-13
- 一、 相关概念界定9
- 二、 国外研究综述9-12
- 三、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第三节 专业视角13-14
- 一、 优势视角13-14
- 二、 系统视角1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14-17
- 一、 研究方法14-15
- 二、 研究工具15-17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17-27
- 第一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分析17-24
- 一、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差异性17-20
- 二、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比较分析20-24
- 第二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24-27
- 一、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微观层面原因24-25
- 二、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中观层面原因25-26
- 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较差的宏观层面原因26-27
- 第三章 学校社工介入的策略分析27-38
- 第一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理论分析27-28
- 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发展理论27
- 二、 认知行为理论27
- 三、 镜中自我理论27
- 四、 “罗森塔尔效应”27-28
- 第二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价值理念分析28-29
- 一、 关于服务对象28
- 二、 关于专业实践28-29
- 三、 关于公共福利和社会发展29
- 第三节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29-31
- 一、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29-30
- 二、 学校社工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可行性30-31
- 第四节 小组工作方法改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运用31-38
- 一、 小组背景31-32
- 二、 小组准备32
- 三、 小组基本情况32-33
- 四、 小组活动内容33-34
- 五、 小组活动效果分析34-36
- 六、 小组活动的总结反思36-38
- 第四章 建议与总结38-43
- 第一节 关于提升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建议38-41
- 一、 注重非智力因素,提升流动儿童任务取向能力38-39
- 二、 强化自信心培养,提升流动儿童自表能力39-40
- 三、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代际传递的不利影响40
- 四、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0-41
- 五、 发挥学校社工优势,帮助流动儿童实现学校适应41
- 第二节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谭千保;于慧;;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3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高旭;王元;;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6 徐剑;;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7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聂洪辉;;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候鸟式儿童为例[J];桂海论丛;2009年01期
9 王晓燕;;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10 谢文标;;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1-2011年)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660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6067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