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的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人的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期人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谐性、自主性等特征,有着深刻的内在涵义。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以科学的价值理念作引导、先进的生产力作基础、和谐的社会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发展完善、逻辑引申等过程,更加突显了独立的主体性和健康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法制和道德观念,提升了文化素质能力,具备了现代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又客观面临着传统文化影响的浓厚性与人的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当前中国人的现代进程的不同步性、人的发展状态的多样并存性等困境,以及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四个全面”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良好机遇。本文以新时期社会及人的发展为宏观视角,切入“人的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微观课题,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着眼于当前我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设形势,采取查阅文献、理论阐述、系统梳理、路径探讨等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深刻阐释新时期人的现代化内涵,针对新时期人的现代化存在的主体意识有待巩固、法纪观念有待增强、道德素质有待提升、物价理念有待转变等问题,尝试探讨了树立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意识理念、加强人的现代化的法治建设、建立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培育体系、加强人的现代化物质保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对策.进而增强新时期人的现代化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 人的现代化 困境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引言9-20
- 1.1 选题的缘起9-10
- 1.1.1 人的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9
- 1.1.2 人的现代化现实问题日益突显9-10
- 1.1.3 人的现代化研究要素亟待完善10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2
- 1.2.1 研究的目的10-11
- 1.2.2 研究的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 1.3.1 国内研究综述12-16
- 1.3.2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1.4 创新之处17-20
- 1.4.1 着眼点新17
- 1.4.2 切入点准17
- 1.4.3 结合点实17-20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相关理论20-26
- 2.1 人的现代化及其特征20-21
- 2.1.1 人的现代化的概念20
- 2.1.2 人的现代化的特征20-21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1-22
- 2.2.1 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的理论21
- 2.2.2 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发展的理论21-22
- 2.2.3 人的历史发展三种形态理论22
- 2.3 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2-26
- 3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26-30
- 3.1 独立的主体性和健康的主体意识26
- 3.2 较强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26-27
- 3.3 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27
- 3.4 现代的思维方式27
- 3.5 健康的心理素质27-28
- 3.6 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28-30
- 4 新时期人的现代化的困境与机遇30-38
- 4.1 新时期人的现代化的困境30-34
- 4.1.1 传统文化的浓厚性,,影响着主体意识的提升30-31
- 4.1.2 人的发展状态的多样性,影响着道德及法纪素养的培育31-32
- 4.1.3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物欲理念的转变32-33
- 4.1.4 经济、教育、制度的影响性,阻碍着生活方式的改进33-34
- 4.2 新时期人的现代化的机遇34-38
- 4.2.1 市场经济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外部环境34-35
- 4.2.2 全球化、信息化为人的现代化发展营造了外部条件35
- 4.2.3“四个全面”为人的现代化发展增强内在动力35-38
- 5 新时期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思考38-46
- 5.1 树立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意识理念38-39
- 5.1.1 平等发展38
- 5.1.2 完整发展38-39
- 5.1.3 和谐发展39
- 5.1.4 自由发展39
- 5.2 加强人的现代化的法治建设39-41
- 5.2.1 社会层面39-40
- 5.2.2 学校层面40
- 5.2.3 个体层面40-41
- 5.3 建立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培育体系41-42
- 5.3.1 加大文明素质教育力度41
- 5.3.2 健全道德素质提升机制41-42
- 5.3.3 完善道德素质监督办法42
- 5.4 加强人的现代化物质保障建设42-44
- 5.4.1 加大物质基础建设42-43
- 5.4.2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43
- 5.4.3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43-44
- 5.5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4-46
- 5.5.1 提高全民族素质44
- 5.5.2 培养大批优秀人才44
- 5.5.3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44-46
- 结语46-48
- 致谢48-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著名;走出“人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误区[J];社会;2000年07期
2 张互助,赵坤;人的现代化:培养与管理[J];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06期
3 王友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孰先孰后———对一种流行观点的辨析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4 侯宝顺;中国社会的发展呼唤人的现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郭德侠;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6 李锦顺;试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尚可贤;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刍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杜金亮,王维成;人的现代化与现代化的教育[J];理论学习;2000年05期
9 刘善敏;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J];理论建设;2000年03期
10 刘松;;试论人的现代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自铎;;现实呼唤人的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崔自铎;;人的现代化问题——兼论在现代化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认识[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刘力;;人的现代化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阮青;;中国的现代化“关键在人”——邓小平对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关系的思考[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胡延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的现代化问题[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刘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杨金海;;近代、现代、后现代意识与中国人的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崔永和;;全球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淑丽;;试论中国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互动关系[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的现代化支撑保障率先大业[N];南京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庆勤 对话者 戢广南;以新疆精神塑造人 推进新疆人的现代化[N];新疆日报(汉);2013年
3 彭小秋 江西省新余市人口计生委主任;积极探索人的现代化新途径[N];中国人口报;2013年
4 李沫薇;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N];吉林日报;2003年
5 刘志山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深圳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N];深圳商报;2003年
6 夏青;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
7 李福全;人的现代化问题的哲学思考[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8 张全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任新峰 中共如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追求人的现代化:南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N];南通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宋广玉;“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现代化”[N];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彬;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斌;全球公民社会视角下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宋华锋;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人的现代化问题探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石大建;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之魂[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金侠;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李明航;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罗帅;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的现代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新亮;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孙一磊;从“新民”到“立人”:体育促进人的现代化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
9 刘U
本文编号:678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7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