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公信力 新农保制度 社会契约 心理预期 体系完善
【摘要】:社会信任是社会运行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一旦信任产生危机,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将崩溃,社会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后果不堪设想。而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灵魂,是公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评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阶段问题频发,这与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无关系。由于政府公信力渗透在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与政府公信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其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则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着眼于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政府公信力研究,旨在探求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对制度实施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根据新农保制度实施的现状,以现实为基础深入分析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青壮年人口参保积极性不高、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实施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即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导致了农村人口对新农保制度的未来预期不乐观。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在推行新农保制度中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即固化契约关系和保护个人利益的内在要求;产生社会“晕轮效应”的必要条件;影响农村青壮年参保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推动政策实施的外在柔性激励机制。针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地位,本文认真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尤其是在“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试图找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政府形象的重塑的关键所在。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探寻了提升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应从主体行为导向上提高农村人口对新农保制度的未来心理预期,具体可以通过基本理念的确立、政策措施的选择以及政府行为的规范等方面提高新农保制度实施中的政府公信力。由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提升政府公信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摆好自己的位置,明确制度实施的理念,妥善处理好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定不移地将制度实施和公信力的提高进行下去,才能真正保障新农保这项惠民政策长期地、有效地和合理地实施,才能真正使农村人口晚年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总之,只有政府公信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新农保制度 社会契约 心理预期 体系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7;D630
【目录】:
- 论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考察综述11-17
- 1.3 研究方法17-18
- 第2章 对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的质疑18-25
- 2.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史回顾18-19
- 2.2 我国新农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21
- 2.3 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的缺失21-23
- 2.4 政府公信力缺失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影响23-25
- 第3章 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分析25-29
- 3.1 是固化社会契约关系、保护个人利益的内在要求25-26
- 3.2 是产生社会“晕轮效应”的必要条件26
- 3.3 是影响农村青壮年人口理性选择的决定性因素26-27
- 3.4 是推动新农保制度有效实施的外在柔性激励机制27-29
- 第4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29-34
- 4.1 执政理念有失偏颇致使政府责任感单薄29
- 4.2 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导致政府控制力降低29-31
- 4.3 利益集团的出现导致政府官员权力腐败以及“寻租”行为31-32
- 4.4 公众利益表达渠道缺位造成对政府的不满情绪32-34
- 第5章 提升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34-41
- 5.1 基本理念的选择34-36
- 5.2 政策措施的选择36-38
- 5.3 执政行为的选择38-41
- 第6章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6
- 注释46-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可扬;;被“抢瘫”的政府公信力[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1年06期
2 何纯;;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建设和谐社会题中之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近看日本介护福祉制度[J];晚晴;2011年05期
4 刘雪华;;谈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与政府职能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陈忠生;王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孟财;华建宝;;浅析转型深化期政府公信力的重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唐钧;黄莹莹;;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风险评估与政府形象分析之二 公众不信任僵局与政府公信力优化[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1年02期
8 伍晓阳;刘智民;;关于舆论引导原则的思考[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孟迪芳;;绩效工资制度实施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10 毛炎文;;疯狂背后的理性[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明;;陕西凤翔县政府公信力出现“铅危机”[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金梅;;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王世谊;时伟;;论新时期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艳元;;浅谈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东鑫;;浅谈如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6 薛瑞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娜;;自然灾害救助中政府公信力的提升[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8 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振威;;事故调查机制改革与政府公信力提升[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英子;;关于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几点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 薄贵利;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小兵;加强依法行政 提升政府公信力[N];台州日报;2009年
3 侯俊义 河南省汝阳县县委书记;汝阳 打造廉洁队伍 维护政府公信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煜儒;行政问责也在考验政府公信力[N];法制日报;2009年
5 黄小伟;谁来拯救政府公信力[N];经济观察报;2009年
6 荷丰;政府公信力拷问官员良知[N];中山日报;2009年
7 刘凯玲;市长信箱答非所问损伤政府公信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8 采写记者 朱薇 谭浩 廖雷 杨金志;正视“被”感觉,考验政府公信力建设[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记者 常洪涛;考察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N];平顶山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狮;对群众正当利益诉求要有诉必复 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N];榆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洪名勇;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王鸿勇;山东省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信用等级制度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效果的影响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熊辉;制度的自发演化与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邬文玲;汉代赦免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田成诗;政策事件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薛德余;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立平;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9 熊海帆;中国保险业反洗钱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露;新农保制度实施中政府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夏芳;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郭玲;网络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约宁;我国市级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蒋律;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陈荟如;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费洪军;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湘平;政府公信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宗方;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董盛龙;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9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7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