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退企业职工社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
本文关键词:初退企业职工社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城市社区内退休人员数量日益增多。他们在适应社区生活的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问题。由于初退企业职工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以及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更易产生适应困难,常出现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生活状态。他们不仅需要社区及爱心人士的帮助,更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本文以城市社区内初退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初退企业职工群体特征,基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以活动理论、“镜中我”理论、小组动力理论为依托,运用老年小组工作的方法,按照构成人际交往能力的人事记忆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象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的六种能力为主线,设计并实施了七次小组活动,对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逐步的训练提升。通过三个月的介入,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对小组活动的评估及总结,笔者肯定了老年小组工作在初退企业职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有效性。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初退企业职工形成对自己及退休生活的正确认知,树立自信心,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获得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帮助退休职工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退休生活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一些社区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与途径,帮助其重建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升其退休生活质量。希望此活动实施能对今后城市社区退休人员生活改善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初退企业职工 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1;C9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9
- 1.1.1 研究背景7-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相关文献综述9-10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9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9-10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0-13
- 1.3.1 研究思路10-11
- 1.3.2 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13-16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2.1.1 初退企业职工13
- 2.1.2 人际交往能力13-14
- 2.2 理论依据14-16
- 2.2.1 活动理论14
- 2.2.2 小组动力学理论14-15
- 2.2.3 镜中我理论15-16
- 第三章 初退企业职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方案设计16-23
- 3.1 服务社区及服务对象情况介绍16-17
- 3.2 需求评估17-19
- 3.2.1 问题描述17-18
- 3.2.2 需求评估18-19
- 3.3 小组工作方法的适用性19-20
- 3.4 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20-23
- 3.4.1 小组名称20
- 3.4.2 小组目标20
- 3.4.3 小组特征20-21
- 3.4.4 组员遴选21
- 3.4.5 活动设计21-23
- 第四章 初退企业职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方案实施23-33
- 4.1 第一节活动:破冰行动23-24
- 4.1.1 活动基本情况23
- 4.1.2 小组活动过程23-24
- 4.1.3 活动总结24
- 4.2 第二节活动:镜中你我24-25
- 4.2.1 活动基本情况24
- 4.2.2 小组活动过程24-25
- 4.2.3 活动总结25
- 4.3 第三节活动:情绪管理25-27
- 4.3.1 活动基本情况25-26
- 4.3.2 小组活动过程26
- 4.3.3 活动总结26-27
- 4.4 第四节活动:知识加油站27-28
- 4.4.1 活动基本情况27
- 4.4.2 小组活动过程27-28
- 4.4.3 活动总结28
- 4.5 第五节活动:互助合作28-30
- 4.5.1 活动基本情况28
- 4.5.2 小组活动过程28-29
- 4.5.3 活动总结29-30
- 4.6 第六节活动:情景模拟30-31
- 4.6.1 活动基本情况30
- 4.6.2 小组活动过程30
- 4.6.3 活动总结30-31
- 4.7 第七节活动:我爱交际31-33
- 4.7.1 活动基本情况31
- 4.7.2 小组活动过程31-32
- 4.7.3 活动总结32-33
-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33-38
- 5.1 小组工作的过程评估33-35
- 5.1.1 收集资料阶段33
- 5.1.2 计划制定阶段33
- 5.1.3 计划实施阶段33-35
- 5.2 小组工作的结果评估35-38
- 5.2.1 评估方法35
- 5.2.2 效果评估35-38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38-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9
- 作者简介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熙国;如何培养技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马英霞;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陈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晓莉;;语文教学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郭晓俊;徐雁;林大勇;;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俊喜;王志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李敏;侯钢;;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丁志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年07期
9 李鸿;;对发展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策略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年06期
10 甘露;张旭;罗德秀;范存欣;马绍斌;;广州市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光艳;张素琴;伍艳;邱燕;;浅谈护理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对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A];中华护理学会2007年“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英春;邹泓;;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及其类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魏源;;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在浙江大学生中的初步试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徐建英;;浅谈中学生在合作竞争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包丽娟;;为学生的“存折”加码——班主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王新员;;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玲;卢婧;安花花;;中学生的心理地位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伟志;;尊重在办公室工作中的作用[A];中国水文化(2014年第2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许昌市卫生学校教师 田俊萍;中职生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2 孙彩平邋周艳培 张慧;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张国圣;重庆科技学院:将“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培养方案[N];光明日报;2006年
4 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柏树岭学校 谢刚 陈涛;为教师的社会能力“补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红桥区杨庄子小学 赵t,
本文编号:697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9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