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17-08-20 06:11

  本文关键词:论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及其治理


  更多相关文章: 场域-惯习理论 互联网社会 行为失范 形成机制


【摘要】:计算机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及其运用的逐渐普及,已经在当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构建了全新的“网络社会”。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们,正在逐渐接受“电子屏幕”与“互联网生存”的生活形态。在此发展过程中,一个是网络社会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另一个是人们的自身行为对网络的依靠逐渐加强。就我们人类主体而言,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而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这一特别的社会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值得人们警惕和关注。网络行为失范的危害不仅影响我们的政治稳定,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文献理论资料,从分析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出发,分析了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成因,并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现状及政府治理网络行为失范的困境难点,进而探寻我国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概述,引出问题;第二章,首先对布尔迪厄场域-惯习理论进行了概述分析,其次并总结了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表现和主要危害;第三章,基于场域-惯习理论,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形成机制;第四章,通过两个典型网络社会行为失范案例,对场域-惯习理论和失范的形成机制作进一步的验证分析;第五章,在前面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网络行为失范现状、治理现状,给出了加强网络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当前我国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从而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场域-惯习理论 互联网社会 行为失范 形成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G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1
  • 一、 研究的背景10-11
  • 二、 研究的意义11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1-16
  • 一、 失范危害方面的综述11-12
  • 二、 失范成因方面的综述12-13
  • 三、 失范治理方面的综述13-16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16-17
  • 一、 研究内容16
  • 二、 研究目标16
  • 三、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分析17-22
  • 第一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分析的理论基础17-19
  • 一、 场域17
  • 二、 惯习17
  • 三、 场域和惯习的关系17-19
  •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表现19-20
  • 一、 互联网社会道德行为失范19
  • 二、 互联网社会犯罪行为19-20
  • 第三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危害20-22
  • 一、 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
  • 二、 侵犯其他公民或组织的合法权益20-21
  • 三、 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1-22
  • 第三章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22-28
  • 第一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客观条件——场域22-25
  • 一、 虚拟形态的网络化便利22-23
  • 二、 正面教育引导的滞后23-24
  • 三、 外围环境的负面影响24
  • 四、 网络社会规范的建构不力24-25
  • 五、 监管管理和外在监督乏力25
  •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主观因素——惯习25-28
  • 一、 行为主体认知偏差26
  • 二、 规范行为意识淡薄26-27
  • 三、 网络社会中自律松懈27
  • 四、 特定心理的动机驱使27-28
  •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案例分析28-34
  • 第一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案例 1——熊猫烧香事件28-31
  • 一、 案例简介28-29
  • 二、 从行为失范的客观场域进行分析29-30
  • 三、 从行为失范的主观惯习进行分析30-31
  •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案例 2——论坛对骂事件31-33
  • 一、 案例简介31
  • 二、 从行为失范的客观场域进行分析31-33
  • 三、 从行为失范的主观惯习进行分析33
  • 第三节 案例分析的总结33-34
  • 第五章 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的治理34-40
  • 第一节 建设我国互联网社会行为失范治理机制34-37
  • 一、 建设从上到下规范的管理体系34
  • 二、 国家治理和社会力量监督有机融合34-35
  • 三、 法制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35-36
  • 四、 技术过滤与人工审查有机结合36
  • 五、 网络舆论引导与建立多层级的互联网教育机制有机融合36-37
  • 第二节 建设我国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37-38
  • 一、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37
  • 二、 引导网络公司加强治理37
  • 三、 规范网友上网行为、倡导文明之风37-38
  • 第三节 加强我国互联网社会治理建议38-40
  • 一、 加快网络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38
  • 二、 增强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38-39
  • 三、 加快技术研发和培养专业人才并重39-40
  • 四、 加强互联网社会道德建设,引导主体自律40
  •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3
  • 致谢43-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6期

2 田佑中,陈国红;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本文编号:704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04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