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17:30
本文关键词: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研究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完善流动儿童社会服务是当前阶段我们国家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同时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的研究又是对我国社会学理论的有效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违背了我们国家公平正义的原则,阻碍我们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进程,而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益于解决流动儿童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需求包括:基本生活、基础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流动儿童问题的提供多种有效的解决渠道,协助流动儿童提高自我能力,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环境,使其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本文主要运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当前阶段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的现状,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排斥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以及社区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的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流动儿童社会服务滞后的现实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社会服务水平提出相应对策,从教育、心理、卫生保健以及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流动儿童 社会服务 原因 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69.5;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9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的相关理论11-12
- 1.2.1 社会系统理论11
- 1.2.2 社会排斥11
- 1.2.3 社会融入11-12
- 1.3 相关概念界定12-13
- 1.3.1 流动儿童12
- 1.3.2 社会服务12
- 1.3.3 社会化12
- 1.3.4 天津市滨海新区12-13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13-14
- 1.4.1 研究思路13
- 1.4.2 研究方法13-14
- 1.5 国内外流动儿童以及社会服务的研究现状14-17
- 1.5.1 国内外流动儿童的研究现状14-15
- 1.5.2 国内外社会服务的研究现状15-17
- 1.6 拟创新点17-19
- 1.6.1 研究视角17-19
- 第二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分析19-29
- 2.1 目前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的现状19-20
- 2.1.1 教育方面19-20
- 2.1.2 心理状况方面20
- 2.1.3 卫生保健方面20
- 2.1.4 社会融入方面20
- 2.2 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20-29
- 2.2.1 教育方面20-21
- 2.2.2 心理健康方面21-24
- 2.2.3 卫生保健层面24-26
- 2.2.4 社会融入方面26-29
- 第三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问题的归因分析29-36
- 3.1 个人方面29
- 3.2 家庭方面29-34
- 3.2.1 经济收入少29-30
- 3.2.2 父母职业社会地位普遍较低30-31
- 3.2.3 父母文化素质较低31-33
- 3.2.4 亲子关系一般33-34
- 3.3 制度方面34
- 3.3.1 户籍制度的限制34
- 3.3.2 二元就业结构不平等34
- 3.4 社会层面34-36
- 3.4.1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感受到歧视34-35
- 3.4.2 社会缺乏应有关注35-36
- 第四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36-40
- 4.1 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36
- 4.1.1 公平正义36
- 4.1.2 反对歧视36
- 4.1.3 关怀保护36
- 4.2 流动儿童社会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36-40
- 4.2.1 保障健康生活37
- 4.2.2 接受基础教育37-38
- 4.2.3 调节个人心理38
- 4.2.4 增强人际交往38-40
- 第五章 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40-45
- 5.1 教育层面构建社会服务体系40-41
- 5.1.1 发挥政府职能,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40
- 5.1.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办学校数量40-41
- 5.1.3 加强流动儿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41
- 5.2 心理健康层面构建社会服务体系41-42
- 5.2.1 全社会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爱护41
- 5.2.2 学校要做好流动儿童的心理工作41-42
- 5.2.3 加强社交技能的培养42
- 5.3 卫生保健层面构建社会服务体系42-43
- 5.3.1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开展适合的保健服务项目42-43
- 5.3.2 各部门要提供全面健康服务43
- 5.3.3 强化政府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力度43
- 5.4 社会融入层面构建社会服务体系43-45
- 5.4.1 加强教育和宣传,消除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43-44
- 5.4.2 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救助制度44
- 5.4.3 发挥社会工作站的作用44-45
- 第六章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7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47-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陈黎;;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利弊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4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5 尹书强;马润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1期
6 段成荣,周皓;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年01期
7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8 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10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王惠凤;小学民工子女的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J];中国校医;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707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0795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