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工作的“深圳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1:08
本文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的“深圳模式”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在包括企业在内的各个领域、区域“构建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党和政府着力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网络,社会各界极力倡导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拓展社会就业机会及更加关注维护基本人权,民意社会的崛起等,成为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兴起的大背景。同时,社会运作日益高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员工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弱势的地位与处境使得他们很难单独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企业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产生了对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 企业社会工作已成为国内社会工作领域的热点,不少区域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其中深圳的企业社会工作,由于政府足够重视,开展时间较早,规模较大,效果明显,已形成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走在国内企业社会工作的前列。因此,总结深圳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企业社会工作的“深圳模式”,对于国内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无疑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深圳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本文首先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追溯,为探讨“深圳模式”的企业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梳理深圳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契机与实践过程,并结合具体案例来研究“深圳模式”企业社会工作的特征;再次,通过对深圳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最后,分析“深圳模式”的企业工作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有哪些启示意义。本文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深圳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深圳的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来源于深圳企业发展对社会工作的强烈需求,包括企业方对于内部管理的需求,以及员工对于职业发展、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近年来深圳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深圳模式”企业社会工作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政府“项目购买”或“岗位购买”的方式,给企业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在企业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作用后,再逐步过渡到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直至企业出资购买的方式;引进香港的先进经验,构建起较为健全的企业社会工作运作思路框架与机制,并通过香港督导培养具有专业理念与方法的企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借助深圳庞大的义工队伍,促进企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相互配合联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提供多样的服务内容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形式;注重宣传倡导,借助媒体宣传使企业社会工作在短时间内达到崭新的高度。 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推进还存在几个方面的挑战:企业管理者对社会工作的怀疑,企业员工对社会工作的误解,社会工作者在企业中的角色困扰,对企业社会工作的资源支持不足,企业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缺乏等。以上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开拓和探索。“深圳模式”对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启示有:应充分借助政府力量建构适应本土文化的企业社会工作体系,逐步推动企业建立有助于创新企业文化的社会工作组织,积极促进社会工作者提升针对企业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等。
【关键词】:社会工作 深圳模式 企业社会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第一章 绪论8-12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对象9-10
- 三、研究思路10-11
- 四、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实践追溯12-20
- 一、文献回顾12-15
- 二、实践追溯15-20
- 第三章 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契机20-30
- 一、深圳企业发展对社会工作的强烈需求21-25
- 二、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促进25-27
- 三、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27-30
- 第四章 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模式特征30-38
- 一、三阶段发展过程31-32
- 二、香港经验的引进32-33
- 三、“义工+社会工作者”的工会运作模式33-34
- 四、服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34-36
- 五、注重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宣传倡导36-38
- 第五章 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挑战38-45
- 一、企业管理者对社会工作的怀疑38-39
- 二、企业员工对社会工作的误解39-40
- 三、社会工作者在企业中的角色困扰40-42
- 四、对企业社会工作的资源支持不足42-43
- 五、企业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缺乏43-45
- 第六章 “深圳模式”对本土企业社会工作的启示45-50
- 一、充分借助政府力量建构适应本_土文化的企业社会工作体系45-47
- 二、逐步推动企业建立有助于创新企业文化的社会工作组织47-48
- 三、积极促进社会工作者提升针对企业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48-50
- 附录50-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华;;西方工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马亚静;潘素芳;刘梦;;私营企业农民工问题与企业社会工作[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刘茂香;;上海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和构想[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刘斌志;沈黎;;工业社会工作:美国经验与本土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陈雷;李冰水;沈长月;江海霞;;农民工福利保障:制度缺陷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J];农村经济;2010年03期
6 郭小发;;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探索[J];企业导报;2011年17期
7 陈晓敏;;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社会工作[J];企业研究;2006年07期
8 左敏;;论员工协助方案的实施如何减少人才流失——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29期
9 刘立祥;;EAP在企业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03期
10 苏光;;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探索——以哈尔滨A企业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7期
,本文编号:715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511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