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性别议题:《中国妇女》(1939-1941)研究
本文关键词: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性别议题:《中国妇女》(1939-1941)研究
【摘要】:《中国妇女》(1939—1941年)是延安时期中共创办的唯一的一本妇女杂志,它是中共在延安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妇女解放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左翼妇女解放理论及其实践的重要对象。《中国妇女》于延安整风运动前夕停刊,它展示了整风运动之前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的一般状况。与整风运动之后、完全以社会劳动生产为中心和衡量标准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相比,《中国妇女》在生产劳动之外,对妇女教育、婚姻家庭、卫生保健、儿童养育等问题也相当关注,它实际上呈现出一个相对多元化的妇女解放路径。但整风运动中却将《中国妇女》之类的多样化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统统以“妇女主义”之名加以排斥和批判,致使其蕴含着的、相对多元的左翼妇女解放实践散落于历史之中。整风运动后形成的妇女解放思想覆盖了之前的多样化实践,并终形成了中共独特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妇女最终也以劳动妇女的方式被纳入到革命政权的建设中,而女性话语却一直淹没于民族与阶级的解放与重生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中,直到七十年代。 以整风运动为界,延安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实际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甚清晰但的确存在的两条道路:《中国妇女》所体现的相对多元和自由的路径,《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规定的完全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路径。《中国妇女》所体现的妇女解放思想,也表现在延安时期丁玲的一些重要的作品中,比如《我在霞村的时候》、《秋收的一天》、《在医院中》、《夜》、《三八节有感》等,而它们受批判的命运,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中国妇女》的命运。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妇女》,试图揭示被历史所遮蔽的左翼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同时也试图通过整风前后丁玲的创作所包含的性别议题,来印证《中国妇女》所体现出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 本文分为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妇女》的历史、内容,分析其中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同晚清以来主流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关系。第二部分展示《中国妇女》中存在的多元性的妇女解放实践及其生活图景,包括生产劳动、妇女教育、卫生保健、婚姻家庭以及儿童问题,还有一些有趣的生活场景,对这些内容分别论述,,分析其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妇女》塑造的多样化的新妇女形象,既包括外国新妇女形象,也包括延安的新妇女典范。第四部分介绍《中国妇女》的停刊,分析其被标示批判的“妇女主义”的内涵。第五部分分析丁玲四十年代初期的创作与《中国妇女》所体现出的多元化的妇女解放图景间的内在关联性。总之,本文力图借助《中国妇女》,重返历史现场,从整风运动之前的妇女解放的实践、理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呈现延安妇女解放思想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中国妇女》 妇女解放 生产劳动 丁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6;C913.6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9
- 0 引言9-12
- 0.1 论文的研究意义9-10
- 0.2 研究现状10-12
- 1《中国妇女》对妇女解放的论述12-19
- 1.1 延安时期的《中国妇女》杂志与晚清以来的妇女解放思想12-14
- 1.2 王明、孟庆树等关于妇女解放的论述14-16
- 1.3 其他论述16-19
- 2《中国妇女》中多元化妇女解放实践及其生活图景19-27
- 2.1 生产劳动19-20
- 2.2 妇女教育20-21
- 2.3 卫生保健21-22
- 2.4 婚姻家庭22-24
- 2.5 儿童问题24-25
- 2.6 有趣的妇女生活场景25-27
- 3《中国妇女》塑造的新妇女形象27-31
- 3.1 外国妇女形象27-29
- 3.2 延安妇女典范29-31
- 4《中国妇女》的停刊与“妇女主义”31-36
- 4.1 妇女解放思想的转变31-33
- 4.2 “妇女主义”的定义和批判33-36
- 5 “妇女主义”与丁玲四十年代初的创作36-41
- 5.1 丁玲四十年代初期创作分析36-39
- 5.2 “妇女主义”的症候式代表作——丁玲四十年代初期的创作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国华;从现、当代爱情题材的小说看妇女解放的历程[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邹海燕;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李涯;苏区妇女解放实践初探——以川陕根据地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的妇女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5 王倩;;从严别男女政策看太平天国妇女的社会地位[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廖胜;王晓南;;太平天国妇女参政为官新论——兼论妇女参政为官不能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的主要论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7 雷玉梅;刘静秋;;是堕落?是自杀?还是出走?——试论安娜形象的现实意义[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7期
8 张军亭;;20世纪初中国妇女参政运动兴起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9 Alan Mairson;常韦娜;;长颈女的苦闷[J];海外英语;2008年07期
10 王庆淑;农村经济改革与妇女解放[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一木;;杨之华等创办《中国妇女》[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2 吕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解放[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金沙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延安的实践发展与新的时代内涵[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王玲玲;;男权文化·市场经济·妇女解放——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反思[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静;;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6 白蔚;;消费身体的现代性悖论——改革开放后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建构[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赵晓宁;;母亲,我永远的楷模——怀念机智勇敢的母亲季桂芳[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8 杨辉;;基于妇女解放先决条件的社会心理学解读[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三梅;;从社会流动视角看中国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富麟;妇女解放的路有多长[N];新疆日报(汉);2010年
2 陆鸣;妇女解放历史探析[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 朱嘉铭;男人支持“妇女解放”吗[N];广东科技报;2000年
4 黄晴;妇女解放百年回思[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郭铭华;“妇女解放百年足迹”作品评选揭晓[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丁水木;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N];解放日报;2002年
8 宋桂兰;妇女解放要自强[N];广西日报;2001年
9 副省长 李进;坚持计划生育 促进妇女解放[N];四川日报;2000年
10 刘湄;追忆山西女学的开拓者[N];山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界;新时期中国妇女解放理论与实践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2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兴梅;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努力与成效述略[D];四川大学;2006年
4 那瑛;“离家”与“回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付静;古罗马妇女美德:男性意识形态和妇女的应对(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凤;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芳芳;延安整风运动之前的性别议题:《中国妇女》(1939-1941)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鞠红艳;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3 曹莹莹;从《申报》看二三十年代妇女解放及其社会形象[D];安徽大学;2011年
4 江秀云;被“解放”的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龚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剪发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潘珏;新时期《中国妇女》杂志栏目与封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善彬;晚清妇女解放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王晨曦;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燕;国家民族叙事中的中国女性图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井春野;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延安1939-1941)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18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