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依恋对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心理脚本的启动效应
本文关键词:人际依恋对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心理脚本的启动效应
【摘要】:近年来,大量成人依恋研究探讨了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社会认知方面的差异。研究者认为,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是导致其在社会行为中不同表现的重要心理因素。然而,以往基于问卷测量和认知实验的研究结果只阐明了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内部工作模型,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但并没有研究讨论这一内部工作模式是否可以改变。最近,研究者提出心理脚本这一概念,用来阐释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应对困难和威胁情境时的倾向和反应。作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的核心成分,心理脚本的假设是认为,不同依恋类型个体有各自独特的应对困难和威胁情境的认知模式,并表现在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反应方式上。许多研究基于上述假设与认知实验方法探讨了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心理脚本的特点,总结出了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各自的心理脚本的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脚本是个体加工认知信息的典型方式,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表现出与其心理脚本相一致的认知加工特点。 然而,已有研究并未涉及心理脚本是否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即时加工,及是否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基于以往对心理脚本的研究和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认知评价和行为倾向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启动心理脚本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四个实验,分别在依恋需要、认知评价、情绪反应与行为倾向四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心理脚本的启动对不安全依恋个体人际态度的影响问题。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态度表现为:对依恋需要程度高,在人际互动中具有矛盾的认知评价,体验到更多的苦恼,应对方式上存在矛盾行为。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态度表现为:对依恋需要程度低,在人际互动的积极事件中具有消极的认知评价,体验到更多的苦恼,倾向于用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来应对。 (2)哨兵脚本启动促进了依恋焦虑个体的矛盾的人际态度(既想亲近又害怕受伤害);战斗脚本启动对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态度没有影响。 (3)安全脚本启动对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态度没有影响;安全脚本启动使得依恋回避个体暴露了其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依恋的不重视。
【关键词】:依恋 人际互动态度 心理脚本 启动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9;C91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
- 1. 文献背景与问题的提出9-20
- 1.1 不同依恋类型的核心特征10-14
- 1.1.1 人际目标12-13
- 1.1.2 自我表征13
- 1.1.3 对他人的表征13-14
- 1.1.4 心理脚本14
- 1.2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信息加工特点14-18
- 1.2.1 人际评价15-17
- 1.2.2 感知注意17-18
- 1.3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18-19
- 1.3.1 不安全心理脚本对不安全依恋个体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18
- 1.3.2 安全脚本对不安全依恋个体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18-19
- 1.4 本研究的研究构思19
- 1.5 研究意义19-20
- 2 研究一不安全心理脚本对不安全依恋个体人际态度的影响20-40
- 2.1 引言20
- 2.2 实验一哨兵脚本启动对依恋焦虑个体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20-31
- 2.2.1 方法20-23
- 2.2.2 结果与分析23-30
- 2.2.3 小结30-31
- 2.3 实验二战斗脚本启动对依恋回避个体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31-39
- 2.3.1 方法31-32
- 2.3.2 结果与分析32-38
- 2.3.3 小结38-39
- 2.4 研究一总结39-40
- 3 研究二安全脚本对不安全依恋个体的人际态度的影响40-57
- 3.1 引言40
- 3.2 实验三安全脚本启动与哨兵脚本启动对依恋焦虑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40-47
- 3.2.1 方法40-42
- 3.2.2 结果与分析42-47
- 3.2.3 小结47
- 3.3 实验四 安全脚本启动与战斗脚本启动对依恋回避个体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47-55
- 3.3.1 方法47-48
- 3.3.2 结果与分析48-55
- 3.3.3 小结55
- 3.4 研究二 总结55-57
- 4 综合讨论57-60
- 4.1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人际态度的特点57
- 4.2 心理脚本的启动效应57-60
- 4.2.1 心理脚本的一致性启动57-58
- 4.2.2 心理脚本的冲突性启动58-60
-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60-61
- 6 参考文献61-66
- 附录66-76
- 附录 A 实验启动脚本材料举例66-71
- 附录 B 想象关系事件问卷举例71-76
- 在学研究成果76-77
- 后记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新,姚远;老年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4期
2 梁光霞;甘金莲;梅金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教育效果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吴清金;谢继存;;浅析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包丽春;丛培芳;彭宁;;荣成市初中生的心理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06年05期
5 吴薇莉;苏文明;冯正流;杜榆;;西部大中型企业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研究——以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许学华;张夔;;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1期
7 宋艳萍;;对17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薛定珍;;高等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年01期
9 陈世民;韩凤娟;李斌;;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6年05期
10 陈朝阳;蔡李平;张林;;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波;詹丽萍;董莉萍;杜瑞红;;北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吴守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颖心;常莉;刘润玲;;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丽华;;年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5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7 刘娟娟;张万军;李杰;郑睿智;冯晓明;黄芬;;安徽省某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8 启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燕;;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刘文邦;陈绥贞;谢曙光;;躯体形式障碍住院患者SCL-90结果分析[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更;我市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N];石家庄日报;2008年
2 ;心理健康保障不能坐等立法[N];深圳商报;2011年
3 通讯员 董骥 记者 于丽爽;丰台13个社区建心理诊室[N];北京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方芳;社区心理“片儿医”走近你和我[N];北京日报;2011年
5 ;用艺术滋养为心灵导航[N];解放日报;2011年
6 汤江峰;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N];大众卫生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赵婀娜;教学中的“踢猫”要不得[N];人民日报;2011年
8 魏文风 王煜 王欣;心理健康离大学生有多远[N];河北日报;2000年
9 北京师范大学 陶红梅 张小方 顾莉莉 洪金侠;“流动的花朵”心理健康状况怎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工作升迁可能对健康反而不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2 韩煊;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琴;三峡水库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克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基因及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梅峰;临床心理学视野下的新入监服刑人员心理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李节;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扬;空军飞行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前瞻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8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薛峰;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自身对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艳华;师范大学生社会智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汪琼;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江志玉;人际依恋对人际互动态度的影响:心理脚本的启动效应[D];宁波大学;2012年
4 段小池;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许慧;河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D];郑州大学;2005年
6 林美春;高中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个性特征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苗;中学生物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实施干预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聚耀;海洛因依赖者及其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特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杨希华;长春市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31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3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