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22:00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妇女 生存困境 三社联动


【摘要】: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打工机会,以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并实现其自我发展,实践证明外出务工人员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做出了的贡献,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和生活成本的原因,他们却只能单枪匹马闯入城市,无法把家中老小都带入城市生活,这时候家中必须有一个劳动力留在家中担负起照顾家人和农业生产的责任,无可选择的,留守妇女担负起这一责任。她们变成了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的重担使她们不堪重负,产生了一系列生存困境,这些生存困境对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留守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氛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选择了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三社联动”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笔者通过对山西省永济市Z村的留守妇女进行调研,从调研中了解到留守妇女在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子女教育与赡养老人、农业生产与家庭决策、闲暇娱乐与自我发展四个方面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境,这些生存困境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均、经济发展缓慢、传统观念禁锢和文化素质偏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后笔者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对留守妇女的需求进行了评估,认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是社会各界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了介入和援助,社工以个案工作的方式进行介入,社会组织和社区对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共性问题进行介入,通过对留守妇女困境的介入来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其面临问题。研究证明通过政府引导、三社联动的援助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可以实现社工、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发挥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的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为留守妇女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为留守妇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妇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仍然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政府、社区应关注现在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理顺管理上的体制和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和社工广泛参与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的救助援助工作,形成更为完善的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援助模式。
【关键词】:留守妇女 生存困境 三社联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68;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3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依据11-13
  • 1.3.1 理论依据11-13
  • 1.3.2 现实依据13
  • 1.4 文献综述13-22
  • 1.4.1 国外研究概况13
  • 1.4.2 国内研究概况13-21
  • 1.4.3 已有研究评述21-22
  • 1.5 研究方法22
  • 1.5.1 文献研究法22
  • 1.5.2 实地研究法22
  • 1.6 创新点22-23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与需求评估23-31
  • 2.1 调查地概况23-25
  • 2.1.1 样本村背景23
  • 2.1.2 外出务工与留守妇女概况23-25
  • 2.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25-28
  • 2.2.1 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25
  • 2.2.2 子女教育与赡养老人25-26
  • 2.2.3 农业生产与家庭决策26-27
  • 2.2.4 闲暇娱乐与自我发展27-28
  • 2.3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影响因素28-29
  • 2.3.1 资源配置不均28
  • 2.3.2 经济发展缓慢28
  • 2.3.3 传统观念禁锢28
  • 2.3.4 文化程度偏低28-29
  • 2.4 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评估29-31
  • 2.4.1 个人层面29
  • 2.4.2 家庭层面29-30
  • 2.4.3 社会层面30-31
  • 第三章“三社联动”模式介入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分析31-41
  • 3.1“三社联动”模式介绍31-32
  • 3.1.1 社工:提供技术化服务31
  • 3.1.2 社会组织:发掘在地化志愿服务31-32
  • 3.1.3 社区:搭建互助平台32
  • 3.2“三社联动”模式的服务介入32-41
  • 3.2.1 服务目标32-33
  • 3.2.2 服务理念33
  • 3.2.3 服务实施33-40
  • 3.2.4 服务评估40-41
  •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41-45
  • 4.1 几点反思41-43
  • 4.1.1 社工、社区与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41
  • 4.1.2 优势视角下的留守妇女社会工作41-42
  • 4.1.3 实践过程中应该反思的问题42
  • 4.1.4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42-43
  • 4.2 对策建议43-45
  • 4.2.1 多元主体参与留守妇女社会工作43
  • 4.2.2 针对留守妇女生存背景提供差别化服务43
  • 4.2.3 构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43-44
  • 4.2.4 为留守妇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52
  • 致谢52-53
  • 作者简介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建英;;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状况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李楠;杨洋;;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蒋永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徐政;周生龙;;家家上项目 户户奔小康——徐州市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工作纪实[J];中国就业;2010年01期

6 余益兵;方明;王莉;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8 李小华;阮积嵩;;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10期

9 童秀梅;;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的途径——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10 童秀梅;;刍议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黎岩;卫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2 应会君;黎瑛;;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分析及出路探讨——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晓宏;;当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现状与对策思考[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梁君思;;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的二维分析与对策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叶兴武;;浅析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元勋;;基于AHP的农村新一代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山东地区的调查问卷[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海燕;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的守望和期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张建虹;农村留守妇女存在“三多三少”现象[N];徐州日报;2007年

3 施中华;保康农村留守妇女调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春莉;李悦娥代表呼吁:重视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周庄;各级妇联助农村留守妇女创业致富[N];徐州日报;2008年

6 张园 才菁 本报记者 王超;农村留守妇女的互助之路[N];锦州日报;2008年

7 王蔚蔚;我市召开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现场推进会[N];巢湖日报;2008年

8 靳荣君;五市开展技能培训 农村留守妇女受益[N];黑河日报;2008年

9 刘国全;江口农村留守妇女“坐地生财”[N];铜仁日报;2010年

10 甘调;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需要关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娟;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霞;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境况及其改善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巧遇;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吕志;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胤;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马金萍;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骆敏;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永帅;农村留守妇女存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0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2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