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化及质量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21:59
本文关键词:江苏城市化及质量效率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7位。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江苏出现了一些城市化问题。深入研究城市化,并用研究成果指导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率的今天,城市化发展理应注重这两个方面。其中,质量又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通过城市化数量及其深层次分析发现,江苏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程度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城市首位度分析发现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处于极核状态。无锡、常州中心集聚能力逐渐变强,已经对其下的县级市以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剩余10个城市集聚能力较差。纳尔逊分析得出江苏特色产业主要集中为南京、苏州两个城市,8个城市相对而言没有任何特色产业,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在行业发展方面,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4个城市在传统的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集聚程度较差。 城市化质量研究则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动态分析发现经济和环境质量指标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协调度分析看出江苏已经不再是世纪初的失调状态,如今已经转变为良好协调状态。静态分析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基于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的角度构建评价体系,研究发现,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然而质量并不等价于效率,一般情况下,两者往往是呈相反作用的。接下来即为城市化经济效率研究。效率研究同样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衡量。静态方面选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人口和土地作为投入要素,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建立投入主导型BBC模型。研究发现,江苏十三个城市发展状况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阶段。因此,继续加大对江苏城市发展的投入是可行的。在动态分析方面,由于数据的限制,投入指标选定为劳动力、资本以及土地三个要素,研究目标为江苏十三地市市辖区。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从2006-2010年的五年中,南京、无锡、常州和盐城四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减阶段,四市劳动力和资本未能得到合理运用,在某些行业存在投入不合理现象。因此,对于四个城市而言,合理运用劳动力和资金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尤为必要。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 质量 数据包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82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意义9
- 1.2 研究综述9-11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11-13
- 1.3.1 研究方法11-12
- 1.3.2 研究内容12-13
- 第二章 江苏城市化发展现状13-23
- 2.1 人口城市化发展现状13-16
- 2.1.1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4
- 2.1.2 城市规模迅速增加14-15
- 2.1.3 省内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15-16
- 2.2 城市化滞后程度分析16-20
- 2.2.1 城市化与非农化分析17-18
- 2.2.2 国际标准分析18-20
- 2.3 城市化发展程度分析20-23
- 第三章 城市深层次分析23-31
- 3.1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分析23-25
- 3.1.1 辐射效应内涵23
- 3.1.2 城市首位度23-24
- 3.1.3 分析结论24-25
- 3.2 城市类型分析25-31
- 3.2.1 纳尔逊分析26-28
- 3.2.2 区位商分析28-31
- 第四章 江苏城市化质量研究31-43
- 4.1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31-34
- 4.1.1 指标的选取31
- 4.1.2 熵值法31-33
- 4.1.3 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33-34
- 4.2 城市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34-36
- 4.2.1 协调发展概念34
- 4.2.2 协调度分析34-36
- 4.2.3 协调发展度分析36
- 4.3 江苏城市现代化分析36-40
- 4.3.1 现代化涵义36-37
- 4.3.2 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选取37-38
- 4.3.3 权重的确定及评价38-40
- 4.4 城乡一体化分析40-43
- 4.4.1 城乡一体化内涵40-41
- 4.4.2 城乡一体化评价41-43
- 第五章 城市化效率研究43-51
- 5.1 城市化静态效率分析43-47
- 5.1.1 DEA 方法介绍43-44
- 5.1.2 指标选取及评价44-47
- 5.2 城市化动态效率分析47-51
- 5.2.1 Malmquist 指数47
- 5.2.2 指标的选取及评价47-51
- 第六章 政策建议51-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56-57
- 后记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云;孙良涛;;云南省城市化水平测算及滞后程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2 冯利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统计预测分析[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3 宫少燕;;济南市人口城市化趋势分析与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年06期
4 孙卫东,顾培亮,阎军印;区域国土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定量分析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5 杨开忠,谢燮;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6 王成新,姚士谋,王学山;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7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9 王军;;江苏省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互动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10 马彪;;青海省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J];甘肃科技;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0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0038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