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主体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4:04
本文关键词: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主体建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141份网络问卷的数据和10名个案访谈的资料,在“主体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描述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基本状态,解释该群体在社会设置与主体性的感受、理解中建构出独特亚文化的过程,探索该群体与社会秩序、规范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方法。 本文认为,研究对象形成同性性倾向的时间及原因并不是孤立、单一和静止的,而是联系、多元和流动的,是在当事者与某些情境、人际互动以及他们自己“生活世界”的互构中形成的;研究对象对自己身份的“主体建构”已经超越了“同性恋”和“异性恋”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倾向身份结构,超越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结构,形成了更加复杂多元的身份认同模式。不同的身份建构对其自身生活和社会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性关系上,研究对象在呈现出比异性恋更加开放、多元和流动特点的同时,也相当缺乏预防艾滋病的正确知识、实践以及相关的性教育,这极大地增加了该群体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在恋爱关系上,比起异性恋,研究对象遭受着疾病以及婚姻文化的双重威胁;同性恋身份是影响研究对象与家人、同学、老师、异性恋朋友等建构关系的重要变量。其中,一方面,大学同学和老师对该群体基本上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家人却对研究对象造成了极大的显性或隐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相当数量的研究对象在未来有走入异性婚姻的可能;关于同性恋亚文化与社会秩序关系的主体建构。在中国,,同性恋议题逐步地浮出了水面,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试图在中国的同性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建构更加平等、包容、和谐的关系,这种努力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针对同性恋防艾以及平权的志愿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志愿者来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学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对“大学生同性恋”这一同性恋群体中的子群体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目前还相当少,对昆明市大学生同性恋的研究更是空白,本选题有利于在这一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第二,依据理论的创新。“主体建构”理论是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本选题运用该理论,研究昆明市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是如何在社会的设置和主体的感受、理解、解构及重构这两种主客观、内外在的互构中,形塑出独特的亚文化。 本文最大的局限在于笔者所调查的对象是通过非概率抽样得来,并不具有推论总体的意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状态。
【关键词】:昆明市 大学生男同性恋 亚文化 主体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8
- 一、 问题的提出9
- 二、 目的和意义9-10
- 三、 文献综述10-13
- (一) 同性恋形成原因的研究10-11
- (二) 同性恋身份认同的研究11-12
- (三) 同性恋与他人关系的研究12
- (四) 同性恋与艾滋病关系的研究12-13
- 四、 理论和方法13-18
- (一) 所用理论13-15
- (二) 所用方法及调查对象15-18
- 第一章 同性性倾向形成时间及原因的主体建构18-25
- 一、 同性性倾向形成时间的主体建构18-19
- 二、 同性性倾向形成原因的主体建构19-22
- (一) 后天因素中的初次恋爱经历20-21
- (二) 后天因素中的家庭因素21-22
- (三) 先天因素22
- 三、 对于同性性倾向形成的先天因素论和后天因素论的探讨22-25
- 第二章 同性性倾向及性别身份的主体建构25-38
- 一、 同性性倾向(sex orientation)身份的主体建构25-33
- (一) 同性性倾向的身份判断建构25-26
- (二) 同性性倾向身份的认知途径26-28
- (三) 同性性倾向的身份认同建构28-30
- (四) 同性性倾向的身份认同建构的影响30-33
- 二、 性别(gender)身份的建构33-38
- (一) 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界定33
- (二) 调查对象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建构33-35
- (三) 调查对象对他人性别气质的态度35-38
- 第三章 同性亲密关系的主体建构38-67
- 一、 同性性关系的主体建构39-61
- (一) 同性性关系的前期选择39-47
- (二) 同性性关系的行为实践47-52
- (三) 同性性关系的延伸影响:艾滋病的威胁52-61
- 二、 恋人关系的主体建构61-67
- (一) 与异性恋爱情的相似之处61-63
- (二) 与异性恋爱情的不同之处63-67
- 第四章 社会关系的主体建构67-76
- 一、 与家人的关系67-70
- 二、 与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关系70-72
- 三、 与异性的关系72-76
- 第五章 同性恋亚文化与社会秩序关系的主体建构76-82
- 一、 志愿服务的意愿76-77
- 二、 志愿服务的行为77-80
- 三、 未来展望80-82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82-85
- 一、 主要结论82-83
- 二、 再讨论83-85
- 参考文献85-87
- 附录87-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柴定红;肖燃;;小组工作在同性恋者生存困境改善中的应用及其反思——以某“同性乐小组”为例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蒋依伶;;青年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和性态度的两性差异——基于网络同志社区的实证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景军;;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5 潘绥铭;黄盈盈;;“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6 向德平;吴丹;;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基于对有偿供血人群、MSM人群及女性性工作者的调查[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4期
7 二言;同性恋研究的历史演变[J];中国性科学;2004年01期
8 李辉;张北川;李秀芳;;社会学因素对同性爱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7年04期
9 陈秀元;;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与展望——对1986~2006年间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J];中国性科学;2008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庾泳;长沙市区男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1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4140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