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2:03

  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流行语 社会心理 动因分析 影响分析 引导对策


【摘要】: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语言己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迅速并广泛地传播于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它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及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之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影响着网民的素质文明、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社会学为分析框架,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影响的深入分析,揭示出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深层社会心理动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厘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网络或社会生活中的新生语言,它来源于网络或网络之外。网络流行语包括网络上流行的符号、字、词、句以及文体等。以构成及来源为标准将网络流行语分成两大类,并从其功能及所要表达的心理基调对二者加以区分。从语料来源、使用群体、使用目的等多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二是从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媒介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状况。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即外在形式不断丰富、内在语义逐步偏离、社会意义愈加明显、创新空间日趋增大、影响范围日益广泛。三是从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特征入手,进 。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包括: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亲和心理、从众心理。四是归纳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如提升交流效率,促进人际交往;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幽默能力;加深事件了解,提升分析能力;促进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民意;增强传播效果,实现经济价值。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如冲击语言规范,造成交流障碍;引发网络暴力,威胁社会安定;颠覆伦理道德,阻碍文明建设;挑战传统媒体,颠覆其权威性。本文最后从政府、媒体、学校以及网民自身出发,提出了解决网络流行语带来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网络环境、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社会心理引导等。 本文研究旨在开拓网络流行语原因研究的新视角,系统地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全面看待其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引导网络流行语良性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社会心理 动因分析 影响分析 引导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H1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2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0-13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3-14
  • 一、理论意义13
  • 二、实践意义13-14
  • 第三节 国内外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14-19
  • 一、国外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14-16
  • 二、国内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16-19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9-21
  • 一、研究内容19-20
  • 二、研究方法20-21
  • 第五节 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概述及生存状况22-34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概述22-28
  •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22-23
  •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23-26
  • 三、网络流行语的分类26-28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生存状况28-34
  •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环境28-31
  • 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31-34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社会心理动因34-46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分析34-37
  • 一、使用主体的数据统计34-35
  • 二、使用主体的特征分析35-37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动因分析37-46
  • 一、求异心理:张扬个性的需求38-39
  • 二、自尊心理:获取价值的需求39-41
  • 三、宣泄心理:疏导情绪的需求41-42
  • 四、亲和心理:良好印象的需求42-44
  • 五、从众心理:满足归属的需求44-46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引导对策46-61
  • 第一节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影响46-54
  • 一、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心理的积极影响46-51
  • 二、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51-54
  • 第二节 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对策54-61
  • 一、创设良好网络环境55-56
  • 二、建立完善相关机制56
  • 三、加强社会心理教育56-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近十年流行语研究述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今传媒;2010年05期

3 于磊;;网络流行语超范围传播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今传媒;2010年08期

4 高圭荣;;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马萍;;青少年网络非主流文化浅析[J];新闻采编;2009年04期

6 刘依文;;浅析网络流行语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7 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钟志奇;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7期

10 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青少年心理变化[J];电影评介;2009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曲瑞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魏斌;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雅倩;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D];贵州大学;2008年

9 邢雪;科教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静;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8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78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