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1:1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成长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充分调动家庭、社区资源协助学校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研究依据社会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标签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运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社会工作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过程中共进行了40次访谈,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4份,以此系统地考察了大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探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如以增权的形式提高个体自助能力,倡导与主动来访大学生的沟通与合作等,并选取相应策略为大学生塑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填补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空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及策略在学校性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重点大学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上要比普通学校优异,在辅导场所设施、制度及规范、家庭经济状况优良和家庭结构等方面重点大学普遍优于普通大学。在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困境中,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出的是家、校、社区缺乏沟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成员、社区人员的认识能力问题及缺乏科学方式的指导等。47.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重视程度很低或较低,60.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师资配备不甚理想;另外,96名被调查者认为家、校、社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2%。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对学校工作人员、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研究发现各高校社会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状况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不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其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也没有真正的心理咨询经验和功底,对社会工作更是知之甚少。家长和社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而过多的依赖于学校教育。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分为:个案、小组工作方法介入以及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研究以大学生崔某为例进行了个案方法的介入,并列举了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的具体途径。最后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策略建议,如成立社工机构,引进专业人才;家长、学校加强交流,开办家长学校;学校、社区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工作 研究取向 介入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序言9-17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9-10
- 1.1.1 研究目的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5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模式17-20
- 2.1 理论依据17-18
- 2.1.1 社会认知理论17
- 2.1.2 行为主义理论17
- 2.1.3 社会系统理论17-18
- 2.1.4 社会支持理论18
- 2.2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18-20
- 2.2.1 预防性模式18
- 2.2.2 治疗性模式18-19
- 2.2.3 发展性模式19
- 2.2.4 协调性模式19-20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现状及困境调查20-32
- 3.1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困境问卷调查20-23
- 3.1.1 调查样本的抽取20
- 3.1.2 调查样本的构成20
- 3.1.3 数据分析结果20-23
- 3.2 访谈资料收集23-28
- 3.2.1 访谈对象及方法23
- 3.2.2 访谈程序23-28
- 3.3 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28-32
- 3.3.1 问卷调查结果28-30
- 3.3.2 访谈结果30-32
-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及策略建议32-38
- 4.1 介入途径32-35
- 4.1.1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32-33
- 4.1.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33-34
- 4.1.3 社区工作方法介入34-35
- 4.2 策略及建议35-38
- 4.2.1 成立社工机构,引进专业人才35-36
- 4.2.2 家长、学校加强交流,开办家长学校36-37
- 4.2.3 学校、社区互惠互利,共享教育资源37-38
- 第五章 结论38-40
- 5.1 结论38-39
- 5.2 需要建设性的问题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邦凡,吴勇;社会系统及其生态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4 刘芳;;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研究——与学校心理咨询相比较[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09期
5 李荣志;于景宝;;浅析学校社工方法介入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训[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03期
6 欧阳天凌;安和平;;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1期
7 梁晓青;赵钦清;邹巍;;民办高校中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1期
8 张宇莲;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9 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0期
本文编号:883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8394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