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6:09
本文关键词:网络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网络时代引发了现代人社交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年轻人更加偏爱网络社交方式。已有研究发现较之面对面的现实社交,非面对面的网络社交有较小的社交压力,存在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研究者分别从自我表露、评价恐惧等方面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但总体来看,这些解释还缺乏更加统合的理论架构和客观的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社交焦虑认知模型,考察了自我表征、评价恐惧、社交焦虑三者在不同社交方式下的相互关系,试图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对这种关系进行论证。 本研究的被试为36名大学生,实验材料为罗跃嘉等人编制的中国人表情面孔图库。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2(社交方式:网络社交、现实社交)×2(面孔表情:正性、负性)的被试内设计,考察不同社交方式的社交寻求倾向和社交焦虑水平。实验二采用2(社交方式:网络社交、现实社交)×2(评价属性: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设计,考察社交方式下的自我表征倾向和对评价恐惧的预测作用。 研究得出三个主要结论:(1)相比现实社交,网络社交存在更积极的自我表征倾向;(2)积极的自我表征倾向与更低的评价恐惧水平显著相关;(3)网络社交存在更低的社交焦虑水平。
【关键词】:网络社交 现实社交 社交焦虑 评价恐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1 文献综述11-20
- 1.1 网络社交存在低焦虑水平的证据11-13
- 1.1.1 网络社交情境下的低焦虑体验11
- 1.1.2 与现实社交比较,网络社交情境下的焦虑水平较低11-12
- 1.1.3 经常参与网络社交有助于降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12-13
- 1.2 网络社交低焦虑水平的理论解释13-14
- 1.2.1 自我表露13-14
- 1.2.2 评价恐惧14
- 1.3 社交焦虑的认知机制14-17
- 1.3.1 Clark和Wells的社交焦虑认知模型14-15
- 1.3.2 Rapee和Heimberg的社交焦虑认知机制15-17
- 1.3.3 心理进化理论17
- 1.3.4 社会等级动力学理论17
- 1.4 点探测范式17-18
- 1.5 内隐联想测验18-20
- 2 问题提出20-23
- 2.1 前人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改进20
- 2.2 本研究的意义20-21
- 2.2.1 理论意义20-21
- 2.2.2 现实意义21
- 2.3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21-23
- 3 研究一:网络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比较23-30
- 3.1 研究目的23
- 3.2 研究对象23
- 3.3 实验材料23-24
- 3.3.1 量表23
- 3.3.2 面孔图片23-24
- 3.4 实验设计24
- 3.5 实验程序24-26
- 3.6 实验假设26
- 3.7 统计分析26-29
- 3.7.1 网络与现实社交下对面孔表情的平均反应时27
- 3.7.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7-28
- 3.7.3 相关量表统计分析结果28-29
- 3.8 结果和讨论29-30
- 3.8.1 社交方式对正性、负性面孔反应时的影响29
- 3.8.2 社交寻求反映社交焦虑水平29-30
- 4 研究二:网络与现实社交焦虑机制研究30-36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对象30
- 4.3 实验材料30-31
- 4.3.1 量表30
- 4.3.2 自我表征词汇30-31
- 4.4 实验设计31
- 4.5 实验程序31-32
- 4.6 实验假设32
- 4.7 统计分析32-34
- 4.7.1 网络与现实社交下,两类任务反应时比较33
- 4.7.2 社交方式因素上,自我表征内隐效应差异检验33-34
- 4.7.3 相关量表统计分析结果34
- 4.8 结果和讨论34-36
- 4.8.1 社交方式对自我表征的影响34-35
- 4.8.2 自我表征与评价恐惧水平的相关35-36
- 5 总结与讨论36-43
- 5.1 社交焦虑认知模型在比较不同社交方式下焦虑水平的应用36-38
- 5.2 不同社交方式下,自我表征、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38-39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39-43
- 参考文献43-47
- 附录47-55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卜荣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3 甘淑珍;李国瑞;;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刺激材料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4 刘洋;张大均;;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5 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2期
6 平凡;韩磊;周宗奎;;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9期
7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王小玲;林沐雨;赵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释偏差[J];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8 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895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9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