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嫉妒到怨恨:当代中国社会情绪的变迁(1978年—至今)
发布时间:2017-09-30 00:25
本文关键词:从嫉妒到怨恨:当代中国社会情绪的变迁(1978年—至今)
【摘要】:任何一个社会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律动。社会情绪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情感表征,情绪的可感性和波动性使其成为政治社会结构变迁的“风向标”、“晴雨表”和“参照系”。当前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改革亦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呈现多发频发的特点,社会冲突烈度增强,最近媒体频频曝光的各地“灭门案”、幼儿园伤害案、厦门BRT纵火案等恶性伤害事件更是让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不禁要问“中国人怎么了”。据社科院社会心态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当前群体性怨恨增强,要特别警惕这种群众性怨恨扩大为整个社会的情绪。” 改革开放后,社会情绪经历了从嫉妒向怨恨的转变,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情感基调的转变:改革初期,先富带后富的致富政策一度使嫉妒成为显著基调,而作为社会竞争动力源的嫉妒曾发挥了一定的“正能量”;随着利益格局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受阻,社会结构固化和社会共识的丧失,作为“心灵毒害”的怨恨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消极情绪,给社会公众带来普遍的心理困扰,给社会良性运转带来巨大压力,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亟待引起重视,及时予以纾解。笔者希望通过对当前社会情绪变迁与生成机理的多元审视,以期为有效的化解社会中消极社会情绪提供富有创造性的参考。 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问题研究的缘起、当前国内外对社会情绪的研究现状、对核心概念“社会情绪”、“嫉妒”和“怨恨”的辨析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1978年前的社会情绪,为1978年之后社会情绪的演变作以铺垫。“新中国成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预示着中国社会情绪和国民心态将呈现出独具时代特色的一面,社会情绪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民族主义之下的翻身感;共同贫穷之下的平等意识;集体主义之下的政治冷漠。 第二章主要阐述改革初期嫉妒为主的社会情绪。改革开放打破了原先僵化的、相对单一的经济利益格局,开始了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分化。经济利益的分化打破了建国后我国形成的平均主义模式,对原先相对平均、平等的社会结构的调整,使人们产生不满的抵触情绪。而在这些情绪中,嫉妒占主导。 第三章详细论述嫉妒向怨恨转变的内在条件和结构性原因。嫉妒转向怨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内在机制的“猛烈翻腾”即无能感的增强和外部场域的“强力刺激”即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巨大变迁。 第四章概述当前社会中怨恨情绪生成的过程以及主要特征。结合案例“乌坎事件”生动再现怨恨情绪的起点—酝酿—发酵—爆发的全过程;怨恨情绪呈现出泛化、几何式传染和阶层化趋势三个特点。 第五章提出纾解社会怨恨情绪的价值基础即政治包容。政治包容作为处理社会矛盾的温和手段,可以缓和怨恨情绪带来的情绪激化,因此通过建立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政治妥协与民主协商机制和培养包容性的政治文化,能够化解社会冲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成为纾解社会怨恨情绪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社会情绪 嫉妒 怨恨 政治包容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附表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绪论13-27
- 一、问题的缘起13-14
- 二、研究意义14-16
- (一) 理论意义15
- (二) 现实意义15-16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一) 关于社会情绪的理论性研究17-18
- (二) 关于社会情绪的结构性研究18-19
- (三) 关于社会情绪的实证性研究19-20
- 四、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20-25
- (一) 情绪与社会情绪20-22
- (二) 嫉妒22-23
- (三) 怨恨23-25
- 五、主要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25-27
- (一) 主要研究方法25-26
- (二) 创新点与难点26-27
- 第一章 1978年以前中国的社会情绪扫描27-34
- 第一节 民族主义之下的翻身感27-29
- 第二节 共同贫穷之下的平等意识29-31
- 第三节 集体主义规制下的政治冷漠31-34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嫉妒情绪的生成34-43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34-37
- 一、经济体制的变化34-35
- 二、政治体制的变动35-36
-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36-37
- 第二节 改革预期及其实现的可能性37-40
- 一、经济繁荣发展下的改革预期37-39
- 二、社会流动中的路径实现39-40
- 第三节 作为社会发展动力源的嫉妒40-43
- 第三章 从嫉妒到怨恨变迁的原因分析43-54
- 第一节 经济领域:贫富差距扩大,相对剥夺感增强45-48
- 第二节 政治领域:“体制性迟钝”加剧官民矛盾48-49
- 第三节 社会领域:社会结构固化,阶层壁垒加剧49-51
- 第四节 文化领域:价值焦虑下的信任危机51-54
- 第四章 怨恨情绪的生成与特征54-60
- 第一节 怨恨的生成路径:以“乌坎事件”为例54-58
- 一、怨恨的起点:个体不公平感之下的不满54-55
- 二、怨恨的酝酿:压力体制下的愤懑55-56
- 三、怨恨的爆发:偶然刺激下的怨恨56-57
- 四、怨恨批评:经网络传播形成怨恨氛围57-58
- 第二节 怨恨的特征58-60
- 一、泛化态势58-59
- 二、几何式传染59
- 三、阶层化趋势59-60
- 第五章 政治包容:纾解社会怨恨情绪的价值基础60-64
- 第一节 建立多元利益协调机制60-61
- 第二节 建立政治妥协与民主协商机制61-63
- 第三节 培养包容性的政治文化63-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2 韩占元;;社会冲突中的负向社会情绪分析[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12期
3 张润泽;杨华;;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4 杨圣明;温桂芳;柳梅;;论双轨价格制度的历史命运[J];经济科学;1990年01期
5 韦海波;;怨恨论:尼采与舍勒[J];理论界;2007年03期
6 刘勇;;社会冲突视阈中的政治妥协[J];理论探讨;2010年03期
7 张墨宁;;群体和阶层的“斗狠”[J];南风窗;2013年15期
8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9 郝宇青;;当前中国“体制性迟钝”原因剖析[J];探索与争鸣;2008年03期
10 成伯清;;“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J];人民论坛;2011年18期
,本文编号:945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511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