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4:11

  本文关键词: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 科技知识 比较 默顿 利奥塔


【摘要】:默顿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其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科学、知识、社会问题及社会政策等诸多领域。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其早期以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将科学看作一种在社会文化价值、经济和阶级等社会因素上形成的知识形态的观点和其后期以科学社会学的方法将科学看作一种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社会制度的观点。 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学者,他对后现代社会中关于知识的问题作了系统论述。在本文中,笔者重要分析了他有关后现代状态下知识的变化及其多元性、平等性、商业性和悖谬性的观点。 本文以默顿和利奥塔二者有关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研究为切入点,以理论研究为主,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二人在知识的涵义、知识的特点和知识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观点进行了研究,认为默顿的科技知识观是一种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而利奥塔的科技知识观则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观点。本文在批判地审视了现代及后现代西方学者的科技知识观的同时联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要积极利用科技知识的正面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和树立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科技发展观。
【关键词】:知识 科技知识 比较 默顿 利奥塔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C09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目录4-6
  • 引言6-8
  • 第一章 知识的涵义8-21
  • 1.1 默顿的观点8-13
  • 1.1.1 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科学8-11
  • 1.1.2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科学11-13
  • 1.2 利奥塔的观点13-16
  • 1.2.1 后现代知识13-14
  • 1.2.2 科学知识14-15
  • 1.2.3 叙述知识15-16
  • 1.3 有关二者知识涵义的比较16-21
  • 1.3.1 社会情境16-17
  • 1.3.2 分析方法17-19
  • 1.3.3 制度规范19-21
  • 第二章 知识的特点21-33
  • 2.1 默顿的观点21-24
  • 2.1.1 平等性21-22
  • 2.1.2 合作性22-23
  • 2.1.3 实践性23
  • 2.1.4 真理性23-24
  • 2.2 利奥塔的观点24-28
  • 2.2.1 叙述知识的特点25-26
  • 2.2.2 科学知识的特点26-28
  • 2.3 有关二者知识特点的比较28-33
  • 2.3.1 平等性28-29
  • 2.3.2 积累性29-30
  • 2.3.3 功利性30-31
  • 2.3.4 一致性31-33
  • 第三章 知识的社会功能33-45
  • 3.1 默顿的观点33-35
  • 3.1.1 十七世纪英格兰科学的社会功能33-35
  • 3.1.2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科学的社会功能35
  • 3.1 利奥塔的观点35-40
  • 3.2.1 研究功能36-38
  • 3.2.2 传递(教学)功能38-40
  • 3.3 有关二者知识的社会功能的比较40-45
  • 3.3.1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41-42
  • 3.3.2 科学知识的目标42-43
  • 3.3.3 功能分析的目的43-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琼;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白红梅;;一种新的教育使命:多元知识观的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11期

3 李云鹏;;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超越[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于伟,李欧;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陈嘉明;利奥塔的悖谬逻辑[J];浙江学刊;2002年05期

6 朴雪涛;;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6期

7 郑树平;;森林狼队:让人一头雾水[J];体育博览;1999年06期

8 吴武洲;论利奥塔的叙事与合法化思想[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9 胡雅宁;;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引发教育场域的变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流川枫;古格利奥塔:我在凤凰城找到了什么?[J];当代体育;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芳;;知识观与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倪梁康;;柏拉图的知识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从盖提尔命题谈起[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赵雄峰;;语用学的政治——利奥塔“异教主义政治学”的实质及困境[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庞丹;秦书生;梅其君;;杜威哲学中的系统整体论思想探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7 和震;;简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董晨;;辨析新旧科学课程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评价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卡恩·弗莱 文 朱虹 译;利奥塔眼中的崇高[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齐万良;社会转型与知识观的嬗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宏大的叙事”会消失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郭德红;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流失的道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陈占彪;不能用低俗炒作艺术[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文艺;中学地理教学知识观的转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北辰区教研室 吕欣颖;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9 申霞艳(《花城》杂志编辑);批评就是夜行[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冠君;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郝鸿军;知识的合法性[D];吉林大学;2007年

4 章威;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D];浙江大学;2009年

5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奇;知识观的演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宋磊;专家技能的养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尹少淳;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彦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华云;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2 蔡丹丹;论利奥塔的崇高美学[D];郑州大学;2011年

3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教师角色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东娜;缄默知识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攀峰;试论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姚宁萍;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娜;后现代视野中的利奥塔崇高美学[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夏冬杰;知识观转型及其对学生作业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46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6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