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6:01

  本文关键词: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荆楚地区 中心城市 转移


【摘要】:在我国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中,中心城市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中心城市指的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各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综合性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我国大陆的各大地理分区都有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正是这些等级不同的城市,构成了时期不同、规制亦有所不同的城市体系。而中心城市则是不同级别地理分区的中心,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政治、军事及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更迭。地区中心城市的转换,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在表现,而且反之也往往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格局。本文所要论述的荆楚地区中心城市的转移即为此例。第一章荆楚地区的区位条件和山川形势,是荆楚地区中心城市形成和发生转移的基础和背景。荆楚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对荆楚地区中心城市的转移也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生过多次的转移,荆楚地区的城市格局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变迁过程。第三章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中城市的地理区位是基础因素,气候变化则是根本原因,是其它原因的前提。
【关键词】:荆楚地区 中心城市 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选题意义8-10
  • (二)学术史回顾10-12
  • 第一章 荆楚地区概况简述12-19
  • 第一节 荆楚地区的含义及大概范围12-13
  • 第二节 荆楚地区的山川形势13-14
  • 第三节 荆楚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14-19
  • (一)商周至春秋战国前期的分封制15
  • (二)春秋战国中后期至汉末的郡县制15-16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制度16-17
  • (四)隋唐两宋时期的州县二级制17
  • (五)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17-19
  • 第二章 荆楚地区中心城市的形成和转移19-31
  • 第一节 先秦到秦汉时期20-23
  • (一)先秦时期20-22
  • (二)秦汉时期22-23
  • 第二节 汉末到唐末时期23-26
  • (一)汉末及三国时期24
  • (二)南北朝至唐末时期24-26
  •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26-31
  • (一)两宋时期26-28
  • (二)元明清时期28-31
  • 第三章 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的原因31-50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因素31-34
  • (一)江陵31
  • (二)襄阳31-33
  • (三)武汉、长沙33-34
  • 第二节 气候因素34-38
  •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34-36
  • (二)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期36-37
  • (三)唐末至南宋时期37-38
  • 第三节 交通因素38-42
  • (一)荆襄驿路38-39
  • (二)南北大运河39-40
  • (三)铁路的的兴起40-42
  • 第四节 军事政治因素42-44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因素44-45
  • (一)耕作技术的进步44
  • (二)垸田大规模的兴起44-45
  • (三)新兴交通方式的产生45
  • 第六节 经济因素45-47
  • 第七节 海外因素47-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正颐;中心城市与服务产业[J];社会科学;1983年12期

2 林涛;90年代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0年05期

3 徐群;中心城市在西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黄关春;;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J];学习与实践;2003年09期

5 蒋团标,曾鹏;增强广西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研究[J];学术论坛;2005年11期

6 张红梅;;郑州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孙蕊;;对大理市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彭华荣;;区域性中心城市涪陵发展探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王一苗;;打造涪陵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一览表[J];就业与保障;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继琴;;宁波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与互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戴园晨;杨明远;赵德久;;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3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耿乃国;由雷;;基于产业特征视角的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5 李正军;;沈阳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分析及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丘雪薇;;发挥广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略见[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范钟铭;罗彦;何波;;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下的广州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兴中;;中心城市经—贸机制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9 黄木桂;韩恩荣;杨军;;中心城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柳研忠;;大图们江发展要强化长春的中心城市作用[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波;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要占全市“半壁江山”[N];台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可杰;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献智出力[N];孝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林阿玲;我市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中心城市片区改造[N];闽西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郑金富;完善城市功能 做美中心城市[N];闽北日报;2013年

5 龙仲平;共筑“中心城市梦”[N];襄阳日报;2013年

6 首席记者 李菲;加快三片融合中心崛起步伐 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N];绍兴日报;2013年

7 襄阳 工学博士后 张华;中心城市智慧气质浅析[N];襄阳日报;2013年

8 记者 李晓萌;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最安全环境[N];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宁波;打造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副中心城市[N];孝感日报;2014年

10 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 涂勇;论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职能的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王海江;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河南大学;2014年

3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南阳构建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车欣怡;区域性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闯;荆楚地区中心城市转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林奇涵;论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由雷;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特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7 廖爱民;新中国建立初期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世兰;开放体系下的中心城市流通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杜红;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戴梦莹;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运行规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1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