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介入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患者康复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8:15
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介入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患者康复作用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总数已高达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针对这类弱势群体,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2012年10月26日精神卫生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将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低于1%,特别是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治疗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功能是否能永久性的恢复。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一定的人格对某种社会处境的反应,研究精神疾病时必须把病人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研究,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精神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因此社区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不容忽视。 最近几年随着政策的支持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在稳步提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从过去单一的药物治疗转变为现在的心理、社会介入治疗。与此同时,医务社会工作开始关注该领域,但是以往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研究多为在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研究资料较少,特别是对社区首发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的介入研究更少,也无相关的理论操作规范,笔者试图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借此机会从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研究出发,为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一次有效尝试。 本研究选取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在经过系统住院治疗,达临床显进出院后按照1:1的分配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随访。干预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3±2.3)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1±1.5)岁。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组:进行常规治疗+社工介入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其中常规干治疗为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工介入干预包括:组织小组活动和进行个案访谈。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如一般情况、家庭环境、目前所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在入组前进行一次量表评定、入组后每三个月进行康复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阴性症状量表(SPNS)、阳性症状量表(SAN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以此来确定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常规治疗+社工介入干预相较单纯的常规治疗对社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积极的影响,社工介入干预使患者有了较强的社会交往意识、康复治疗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帮助患者社会功能更有效的恢复。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社会工作 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6;R749.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7
- 1.1 研究的背景10-11
- 1.2 研究的意义11
- 1.3 相关文献综述11-16
- 1.3.1 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现状11-12
- 1.3.2 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相关研究12-14
- 1.3.3 七种评定量表简介14-16
- 1.4 主要概念界定16-17
- 1.4.1 首发精神分裂症16
- 1.4.2 常规治疗16
- 1.4.3 社工介入干预16-17
- 2 研究设计17-22
- 2.1 理论阐述17
- 2.1.1 团体动力学17
- 2.1.2 人际沟通理论17
- 2.2 研究内容17
- 2.3 研究对象17-18
- 2.3.1 入组标准18
- 2.3.2 排除标准18
- 2.4 研究工具18-19
- 2.4.1 阴性症状量表(SPNS)和阳性症状量表(SANS)18
- 2.4.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18-19
- 2.4.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9
- 2.4.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9
- 2.4.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19
- 2.4.6 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19
- 2.4.7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19
- 2.5 实验方案19-21
- 2.6 研究过程21-22
- 3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过程22-30
- 3.1 患者面临的困难和需求22-23
- 3.2 小组工作方法23-26
- 3.3 随机抽取部分组员进行访谈26-30
- 4 数据与分析30-38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30
- 4.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度现状分析30-32
- 4.3 干预前后各研究对象量表评定结果分析32-34
- 4.4 结果与分析34-38
- 4.4.1 干预组自身量表前后得分变化34-35
- 4.4.2 对照组自身量表前后得分变化35
- 4.4.3 干预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变化35-36
- 4.4.4 讨论36-38
- 5 结论与讨论38-40
- 5.1 结论38
- 5.2 研究创新38-39
- 5.3 不足之处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Ⅰ 研究项目知情同意书42-44
- 附录Ⅱ 人口学资料44-45
- 附录Ⅲ 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问卷调查45-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敏;;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介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朱晓静;;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人际沟通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花菊香;;跃迁与整合:论精神病患社会支持的专业性与操作性[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刘海燕,赵靖平;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出现顺序的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2期
5 何敏慧;陶梅芳;章晖;徐粉喜;卞玉娟;陆峥;王祖承;;社区个体化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05期
6 张敏;汪作为;张平;李颖;胡梅;袁丹红;叶美荣;顾德君;陈蕴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途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7 丁振明;俞宏彬;颜丽芳;;社会工作小组介入精神康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陈树乔,周逸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年10期
9 于相芬;孙振晓;付云婕;;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1期
10 侯东强,刘琳,郭军,韩凤珍;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8期
,本文编号:952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5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