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机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62
【图文】:
图 1.1 技术路线图1.5.2 创新之处1. 角度新。因为基于势科学角度解释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资料还是空白,所以,论文利用势科学理论,创新性地研究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2. 量化研究。论文将抽象的势进一步量化计算,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势科学的表达式为势=差别 X 联系,论文利用此公式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出差别值和联系值后,得出势值。3. 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后续的实证部分都紧紧围绕贯彻了势科学的核心思想,即势=差别 X 联系,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根据研究结果,力求
图 3.1 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的传统文化中,智和德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因为德者智也,智于“性”;强壮者美也,美丽者壮也,体和美统一于“灵”。,信息作用机制的推动,使“性”和“灵”分别产生了激化慧和道德,“灵”被激化为肉体与审美,由此形成了社会人[66]。德智体美这四个字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在全国推行素质教
3.3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过程3.3.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一般人才素质的形成过程原来已达到稳定的“德、智、体、美”四维对称结构,在强大的信息势的推动下,远离平衡状态,发生对称性破缺,激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八维素质结构,过程如下:德激化成“处善”和“进取”,因为“处善”和“进取”同时属于“德”的范畴,根据势科学理论的对称性机制,“处善”和“进取”又正好相反相成,形成对称,所以,“德”形成“处善”和“进取”的对称。 同理,“智”激化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对称;“体”激化形成“身体”和“心理”的对称;“美”激化形成“竞雅”和“随俗”的对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攀;李振强;马继星;李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12期
2 周丽华;;“五位一体”生态教育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科学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23期
3 刘慧;杨乃定;郭晓;;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年04期
4 陈豪;王宇熹;;势科学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2期
5 张强;姚巍;;感性愉悦的实现与理性超越的可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功利实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 樊继轩;贾全明;;信息力学视阈下创新人才学习能力数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05期
7 朱春玲;刘永平;;企业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基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调研数据的质性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12期
8 谭容培;颜翔林;;差异与关联:重释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9 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王娟;吴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12期
10 任佩瑜;王苗;任竞斐;吕力;戈鹏;;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熵理论发展的阶段和管理熵规律[J];管理世界;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学典;A省交通设计院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陈跃;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周瑛;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50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75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