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20:23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蒸蒸日上,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他们之间的竞争是对创新的竞争,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创新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国家、民族、企业创新的关键动力和主要力量,创新型人才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才更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创新。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其素质起决定性作用。所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势科学是李德昌教授提出的比较具有创新性和普适性的理论。势科学的核心思想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运行机制和对称成群的对称机制。经过研究表明,势科学适合应用于诸多领域,为分析和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论文基于势科学的视角,全篇贯彻了“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核心思想。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形成机制,包括形成基础、形成动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路径,建立了创新型人才素质对称结构模型。此后,论文根据建立的素质模型,将华为公司山东分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华为公司创新型人才素质相对于同行业其他公司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差别和联系,计算出华为公司山东分公司创新型人才素质势相对得分。最后,基于计算和分析的结果,从势科学视角提出提高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62
【图文】:

技术路线图,创新型人才,差别,论文


图 1.1 技术路线图1.5.2 创新之处1. 角度新。因为基于势科学角度解释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资料还是空白,所以,论文利用势科学理论,创新性地研究了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2. 量化研究。论文将抽象的势进一步量化计算,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势科学的表达式为势=差别 X 联系,论文利用此公式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出差别值和联系值后,得出势值。3. 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后续的实证部分都紧紧围绕贯彻了势科学的核心思想,即势=差别 X 联系,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根据研究结果,力求

“性”,素质形成,创新型人才,传统文化


图 3.1 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的传统文化中,智和德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因为德者智也,智于“性”;强壮者美也,美丽者壮也,体和美统一于“灵”。,信息作用机制的推动,使“性”和“灵”分别产生了激化慧和道德,“灵”被激化为肉体与审美,由此形成了社会人[66]。德智体美这四个字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在全国推行素质教

人才素质


3.3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过程3.3.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一般人才素质的形成过程原来已达到稳定的“德、智、体、美”四维对称结构,在强大的信息势的推动下,远离平衡状态,发生对称性破缺,激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八维素质结构,过程如下:德激化成“处善”和“进取”,因为“处善”和“进取”同时属于“德”的范畴,根据势科学理论的对称性机制,“处善”和“进取”又正好相反相成,形成对称,所以,“德”形成“处善”和“进取”的对称。 同理,“智”激化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对称;“体”激化形成“身体”和“心理”的对称;“美”激化形成“竞雅”和“随俗”的对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攀;李振强;马继星;李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12期

2 周丽华;;“五位一体”生态教育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科学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23期

3 刘慧;杨乃定;郭晓;;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年04期

4 陈豪;王宇熹;;势科学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2期

5 张强;姚巍;;感性愉悦的实现与理性超越的可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功利实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6 樊继轩;贾全明;;信息力学视阈下创新人才学习能力数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05期

7 朱春玲;刘永平;;企业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基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调研数据的质性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12期

8 谭容培;颜翔林;;差异与关联:重释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9 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王娟;吴丹;;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12期

10 任佩瑜;王苗;任竞斐;吕力;戈鹏;;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熵理论发展的阶段和管理熵规律[J];管理世界;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学典;A省交通设计院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陈跃;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周瑛;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50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750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