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政府促进及保障人才流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12:38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又将影响着经济、社会、组织的变革。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才流动遵循市场规律,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失灵将带来人才流动的无序、地区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和保障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使地区经济保持平衡、持续的发展势态,研究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政策并制定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在人才流动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才效益。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才流动存在体制、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在促进及保障人才合理流动中的作为较大。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人才流动理论,剖析人才流动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对政府促进及保障人才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株洲市实际情况,对株洲市人才流动的历史、现状及株洲市政府在促进及保障人才流动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着力挖掘政府在人才流动中作用的共性和个性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力图提出株洲市政府促进及保障人才流动的对策和建议。同时,通过对株洲留学人员创...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抖年株洲市各县人才与经济的对应相关图
图32近年株洲市按三产业划分的从业人员及比重图1.4低收入行业流向高收入行业人才流动的经济利益驱动规律,人才从收入低的地方流向收入规律与特点。在株洲市除编制严格控制的机关与全额拔款的事位,如银行、海关、证券、房地产、三资企业等成为许多人竞
国企业级.县区级口市级口省级76.‘%}.专业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图3.3株洲市人才市场结构分布图3.3.3启动社会管理制度改革1986年10月,开始实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27.5万人,实际缴费人数22D2万人;全市参保单位2355户。19%年7月,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8.24万人;全市参保单位1805户,其中市本级339户。1999年8月,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全市参保人数40.64万人;全市参保单位 2808户,其中市本级1723户。1987年1月,启动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2634万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J]. 武博,李银. 求实. 2005(S2)
[2]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周桂荣,杜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3]现行人才流动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 魏艳春. 中国人才. 2005(23)
[4]知识型人才流动分析及其对策[J]. 王黎. 市场论坛. 2005(11)
[5]从人才市场的失灵谈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性[J]. 何俊峻. 邵阳学院学报. 2005(05)
[6]对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石晓英.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5(05)
[7]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人才流动[J]. 姜贵红.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09)
[8]促进新时期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立法研究[J]. 王宏,张晓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07)
[9]适度人才流动研究[J]. 刘军.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2)
[10]科技园人才流动研究[J]. 刘善敏.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03)
本文编号:3481865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抖年株洲市各县人才与经济的对应相关图
图32近年株洲市按三产业划分的从业人员及比重图1.4低收入行业流向高收入行业人才流动的经济利益驱动规律,人才从收入低的地方流向收入规律与特点。在株洲市除编制严格控制的机关与全额拔款的事位,如银行、海关、证券、房地产、三资企业等成为许多人竞
国企业级.县区级口市级口省级76.‘%}.专业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图3.3株洲市人才市场结构分布图3.3.3启动社会管理制度改革1986年10月,开始实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27.5万人,实际缴费人数22D2万人;全市参保单位2355户。19%年7月,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8.24万人;全市参保单位1805户,其中市本级339户。1999年8月,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全市参保人数40.64万人;全市参保单位 2808户,其中市本级1723户。1987年1月,启动失业保险制度,目前全市参保人数2634万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才流动频率相关性分析[J]. 武博,李银. 求实. 2005(S2)
[2]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周桂荣,杜卓.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3]现行人才流动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 魏艳春. 中国人才. 2005(23)
[4]知识型人才流动分析及其对策[J]. 王黎. 市场论坛. 2005(11)
[5]从人才市场的失灵谈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性[J]. 何俊峻. 邵阳学院学报. 2005(05)
[6]对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石晓英.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5(05)
[7]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人才流动[J]. 姜贵红.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09)
[8]促进新时期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立法研究[J]. 王宏,张晓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5(07)
[9]适度人才流动研究[J]. 刘军.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02)
[10]科技园人才流动研究[J]. 刘善敏.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4(03)
本文编号:3481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48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