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士群体与新加坡早期文化空间的初创
本文关键词:类士群体与新加坡早期文化空间的初创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类士群体 文教事业 文学活动 文化空间
【摘要】:论文从早期中国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黄遵宪对新加坡文教事业的贡献,流寓文人邱菽园主导的文学活动以及卫铸生、丘逢甲、康有为等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三个方面,论证了一批华人"类士群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构新加坡本地文化空间、提高新加坡华人社群文化素养的中坚力量。这个类士群体的形成离不开两任驻新领事官所创办的文学社团的辛勤培育,离不开寓居星洲的文化名人邱菽园的强力推动,也离不开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这三方面的力量各有优势,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
【关键词】: 新加坡 类士群体 文教事业 文学活动 文化空间
【基金】:南洋理工大学Tier 1研究项目(RP6/14WB)成果
【分类号】:K252;K339.4
【正文快照】: 传统士人阶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士属于贵族下层,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技能和具体的职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士有志于道,有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一般认为,士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以知识、道德和智慧为角色定位的社会特点,他们是社会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瑾;;是历史巧合抑或是互动模式?——中国两次社会变革与新加坡华人的回应[J];世界民族;2009年03期
2 郭惠芬;;从文学视角看当代新加坡华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3 李朋飞;;殖民时期新加坡华人慈善事业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陈晓蓉;;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探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5 曾玲;新加坡华人的龙牌崇拜初探——兼与祖先崇拜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乔印伟;;论新加坡民族国家创建的基础[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7 李秉萱;孟庆梓;;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研究现状述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汤锋旺;;二战前新加坡华人“会馆办学”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2年04期
9 居维宁;关于新加坡年轻华人价值观的调查[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S1期
10 曾玲;;坟山崇拜与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之整合[J];思想战线;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金生;;新加坡闽人的谱牒与族史:文献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勇;;从族谱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变迁[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白叶;社会变迁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2 贾冉冉;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9年
3 林琳;当代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霞;新加坡独立前温州华侨群体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0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88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