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经济制裁
本文关键词: 国际经济制裁 国际行为体 外交政策 政治目标 事件 实施 经济压力 国际关系 第三世界国家 六十年代 出处:《政治学研究》198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一、基本概念国际经济制裁,作为外交政策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或若干国际行为体(以下称实施国)公开地中断与另一个或若干国际行为体(以下称被制裁国)之间的重要经济交往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他交往,以期实现某种或某些政治目标的一种国际活动。对这个定义需要作几点说明:(1)经济制裁的主体和客体主要地是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国家或国际组织,同时也包括一些影响国际关系的行为体;但不包括可能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压力集团、跨国公司以及有影响力的个人。(2)所谓“公开地”,是为了有别于那些与经济制裁有许多相似之处的非公开性的经济压力或经济强制,公开宣布实施经济制裁是为了表
[Abstract]:First,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anctions, as a means of foreign policy. Is the public interruption by one or more international actor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mplementing State) of significant economic exchanges or other interaction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y with another international actor or actor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sanctioned State). An international activity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certain or certain political objectives. This definition requires a few points to be made: 1)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conomic sanctions are primarily nation-States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also includes a number of actors who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it does not include domestic pressure groups, multinationals and influential individuals that could influence a country's foreign policy. It is intended to distinguish it from non-public economic pressure or economic coercion that bears many similarities to economic sanctions, and the declared imposition of economic sanctions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n indication of how economic sanctions are imposed.
【正文快照】: 一、基本概念 国际经济制裁,作为外交政策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或若干国际行为体(以下称实施国)公开地中断与另一个或若干国际行为体(以下称被制裁国)之间的重要经济交往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他交往,以期实现某种或某些政治目标的一种国际活动。 对这个定义需要作几点说明:(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康森;;国际经济制裁与国际法[J];法学杂志;1984年05期
2 王成至;;建国以来党的外交政策话语创新及演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1期
3 椿龄;;《外交词典》[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4期
4 阮建平;国际经济制裁:演化、效率及新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4期
5 黄运发;国际经济制裁阴影下的伊拉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阮建平;关于国际经济制裁的理论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9期
7 ;书讯[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8 叔文;;英国的态度与欧洲局势[J];世界知识;1936年04期
9 史屈拉兹-胡柏;阿明;;《冷战中的联盟政策》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0年05期
10 卢后盾;;巴西的多元化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开放[J];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鸿博;;在亲美独裁者与自由理想之间:冷战时期美国拉美外交政策的悖论(简略稿)[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浦启华;;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中国未来新的战略态势——三环外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则胜;朱中华;;港口危险货物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A];2007年中国航海学会危险货物运输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刘亚伟;刘玉良;马正兰;王磊;何凤有;;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提升机故障诊断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李丽霞;王明贤;;安全科学技术中有关概念的思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姜凌;;21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调整[A];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项佐涛;;历史中的观念与观念中的历史——国外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变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庆萍;王苏;高中卫;郑扬;;ENSO事件与洪泽湖月进湖水量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解读布什外交政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胡敏;中韩外交政策磋商在扬举行[N];扬州日报;2007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向祖文;开拓性成果[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红 编译;大选后波兰何去何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冯武勇;奥巴马称愿与伊朗对话,伊朗说要“观其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专稿 何生;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呼声高[N];世界报;2008年
7 本报专稿 陈铭;澳女总理继续对华友好[N];世界报;2010年
8 冯俊扬;赖斯是“鹰”还是“鸽”?[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柯卉;“德国政府近期不会谋求入常”[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冯武勇;英美关系降温,布朗演讲发修补信号[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2 邵亚楼;国际经济制裁:历史演进与理论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苏礼;中国对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季丽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D];山东大学;2006年
6 冒志祥;论宋朝外交文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
本文编号:1476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7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