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对中韩公共外交的影响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中韩公共外交 影响及对策 出处:《东疆学刊》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随着彼此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误会与摩擦时有发生,这对双边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随着两国互联网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网络外交的衍生品——网络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对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两国政府应该在构建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战略方面积极投入,在完善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危机应对和新闻发布机制、拓展公共外交渠道、规范媒体、网络言论管理、重视"中国通和韩国通"等人脉资源、强化"人文纽带"等方面加以助力,打开中韩公共外交的新局面。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friction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This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s a derivative of network diplomacy, the network nationalism is rising day by day. Therefore, the two governments should actively inve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 and public diplomacy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Crisis response and press release mechanism, expand public diplomatic channels, standardize media, network speech managem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hina hand and Korea Tong" and other human resources, strengthen "human ties" and other aspects to help. Open up a new phase of public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家治理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BGJ037
【分类号】:D822.331.26
【正文快照】: 在日益强调软实力重要性的后冷战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传媒等领域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强国、中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作为国家开展外交政策的战略手段———公共外交在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此外,随着媒体、网络对政府议题和决策介入以及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郝其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风险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李新东;;韩国媒体对中国的韩流现象的报道考察及反思[J];今传媒;2015年03期
3 马想斌;;每个留学生都是外交一份子[J];留学;2014年17期
4 金厚联;朴正元;;韩国的软实力和公共外交——以世宗学堂为中心[J];当代韩国;2013年04期
5 冯登国;苏璞睿;;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01期
6 赵亮;;“被韩国”还是“被误解”?[J];神州;2010年08期
7 唐小松;黄忠;;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方明;;应以战略眼光看待留学生公共外交[N];南方日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于京婉;;网络民族主义对中韩公共外交的影响及对策[J];东疆学刊;2017年02期
2 常健;郝雅立;;媒体新闻议题建构方式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J];理论探索;2017年02期
3 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J];当代韩国;2016年04期
4 徐勇;;新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媒体策略[J];社科纵横;2016年05期
5 方俊;;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商;2016年14期
6 李策;魏珊;;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7 苏淑民;;民间网络外交与中国的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5年08期
8 叶战备;;中国虚拟社会管理的阙如及其进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2期
9 李庆真;;不同代青年群体网络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01期
10 谢耘耕;刘锐;刘怡;高云微;郑广嘉;李明哲;;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金;叶匡政;张修智;曹轶宁;;网络群体性事件之上看下看[J];青年记者;2009年1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黄超;试论发展中国公共外交[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公共外交[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5 李艳艳;;“9·11”后的美国公共外交[J];社会观察;2006年06期
6 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J];长江论坛;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及发展建议[J];消费导刊;2007年05期
8 张毓强;张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论坛”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7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天U,
本文编号:1481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48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