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24 02:35

  本文关键词: 国际机制 进程 分析 思考 出处:《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国际机制是各国开展集体行动的工具。是当今国际秩序的基础,是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促成国际合作的催化剂。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将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的新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个国际社会而独立发展,一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直接体现在对国际机制的融入程度。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大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待国际机制的态度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首先探讨了国际机制的定义、理论渊源和理论流派,并总结出国际机制的功能性与局限性。然后以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梳理了中国对待国际机制态度的四个阶段:消极抵制、消极参与、积极参与、全面参与及积极构建。并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谈为例,探讨中国在积极倡导国际机制方面的作为,并分析出中国在国际机制构建方面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对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梳理中国对待国际机制的态度,探究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国际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分析中国融入国际机制所面临的阻碍和困难,并进一步思考应该采取的对策。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machinery is the instrument of collective action by States... the foundation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catalyst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 plays a broad and profound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has closely linked the ac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a new era of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No country can develop independently from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country is directly reflected in its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machines.China is a major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day. The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has been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theoret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school, and summarizes the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Then,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are taken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and combs the four stages of China's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passive resistance, passive participation, active participation, full participation and active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six-party talks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DPRK nuclear powe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a's actions in actively advocating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and analyzes the further enhancement of China's vo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And great contributions to world peace. By combing China's attitude towards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we will explo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for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China faces in joining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and further considers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妍;论国际机制的正义性问题——兼评美国“新干涉主义”正义观[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2 张沱生;;四大问题上的突破[J];世界知识;1998年24期

3 张涛华;;论国际社会中国际机制的独立整合行为[J];理论界;2007年10期

4 张楠;;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机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1年03期

5 刘成;;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参与战略[J];华商;2008年07期

6 胡春艳;;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7 门洪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J];国际观察;2002年03期

8 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机制的互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磊;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10 霍淑红;;社会力量影响下国际机制的发展及中国的战略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杰;;中国和平发展的“机制化生存”理念[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2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3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高翔;;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宪政法治——国际社会的动态演进与静态存在模式解析[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汤蓓;;国际卫生合作中的猎鹿困境与通报机制建设[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夏立平;;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龚克瑜;;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理论探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殷翔;;国际机制研究与美欧反恐合作[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姜照辉;;国际合作理论分析中国欧盟合作[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蔚;伊朗核问题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N];工人日报;2007年

2 卞晨光;国际社会应联手保护山岳[N];科技日报;2006年

3 ;国际社会谴责陈水扁挑衅行径[N];人民日报;2006年

4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可金;中国如何应对非洲剧变[N];东方早报;2011年

5 王俊鸣;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切实执行《京都议定书》[N];科技日报;2005年

6 刘铮;我国编写能源白皮书[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汪嘉波;伊朗向国际社会发出和解信号[N];光明日报;2006年

8 廖政军;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N];人民日报;2007年

9 富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法治新理念[N];四平日报;2006年

10 马震;伊朗总统突访核工厂,美称是“挑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欣佳;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0年

2 高英彤;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晋继勇;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4 房慧贞;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D];外交学院;2012年

5 王明生;国际安全机制与当代中国[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7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崔达;全球环境问题与当代国际政治[D];苏州大学;2008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李小军;导弹扩散及其控制制度[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华;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分析与思考[D];辽宁大学;2012年

2 王立鹏;国际机制之下的国家生存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王海滨;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国际机制因素[D];辽宁大学;2011年

5 路云飞;越南融入国际社会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杨志刚;战后霸权体系与国际组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陆伟伟;国际机制视野下的预防性外交[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大国;试析中国的多边外交[D];武汉大学;2005年

9 赵丹;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陆立军;试论联合国在国际移民问题中的作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8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28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e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