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不同规模国家关系模式——以政治转型以来的中缅关系为例
本文选题:中国 切入点:缅甸 出处:《国际展望》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缅关系曾被誉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2011年启动的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此前20余年的特殊关系构成了重大的冲击,导致缅甸民间对华不满情绪急剧上升、知华友华力量遭到削弱、中缅经贸合作趋于停滞、双边关系发展的变数增加。在全面和深入反思中缅关系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中国也从推动中缅不同规模国家间关系构建的角度作出了重大政策调整,特别是加大与缅甸民间交往的图谋、督促中国企业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性地介入缅北民地武与缅政府之间的和谈以及加强与反对党民盟和昂山素季的沟通。着眼于构建中国周边不同规模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国下一阶段的对缅外交应进一步调整心态和思路,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和政策的执行力,倾力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务实有效的经济合作,加强各种外交策略的综合运用。
[Abstract]:Sino-Myanmar relations have been hailed as a model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Myanmar initiated in 2011 has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speci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resulting in a sharp rise in popular discontent against China in Myanmar. The strength of Hua Youhua has been weakened, Sino-Myanmar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has stagnated, and the variab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have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whil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reflecting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ino-Myanmar relations, China has also made major policy adjustments from the angl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of different size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n particular, China has made major policy adjustments, especially in its attempt to increase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with Myanmar and urg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better fulfill thei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reatively involved in the peace talk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yanmar and the Myanmar Government in the north of Myanmar, and strengthen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ion Democratic League and Aung San Suu Kyi,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a model of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of different sizes around China, The next phase of China's diplomacy to Myanmar should further readjust its mentality and train of thought,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mechanism building, and policy execution, devote all its efforts to solving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actively promote pragmatic and effec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diplomatic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大学缅甸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缅甸政治经济转型对中国在缅投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编号:13BGJ007)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D822.33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新生;;缅甸大变革及其对中缅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3年01期
2 李晨阳;;缅甸政府为何搁置密松水电站建设[J];世界知识;2011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伊川;;大型国有企业在缅投资面临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年29期
2 李昕;;美缅关系改善对西南油气进口运输通道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3年02期
3 申林;;缅甸政制变革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越强;澜沧江—湄公河水电资源开发的工程伦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鸿伟;;缅甸勐古特区的标本意义[J];南风窗;2009年20期
2 范宏伟;;中缅关系的分裂与正常化:1967-1971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贺圣达;李晓婷;;“两头点亮的蜡烛”[J];商务旅行;2008年06期
4 戴维·I·斯坦伯格;方微;;在缅甸的国际竞争——经济竞争的崛起[J];南洋资料译丛;1991年01期
5 冒荫寰;;缅甸动乱探因[J];国际展望;1988年17期
6 范宏伟;;从外交部解密档案看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7 尹鸿伟;;缅甸进入权力交接时代[J];南风窗;2007年04期
8 张运洪;;试析党的“八大”对台政策调整的原因[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覃安基;;默克尔对华政策调整及中德关系展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宫玉涛;;缅甸:会发生“花果革命”吗?[J];百科知识;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胜利;;中国政府成本世界最高?[A];纪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0周年征文专辑[C];2003年
2 李路曲;;关于东亚的政党体制与政治转型的思考[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体制的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倪秋菊;倪星;;WTO与中国政府的适应性变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1年年会暨“加入WTO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邓弋青;;善治目标下的中国政府行政改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文勤;;论中国政府合法性基础的调整与重建[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7 凌宁;;加入WTO,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选择[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1年会文集[C];2001年
8 严安林;;新中国涉台外交60年:历程、特点、原则及形势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美东;;各尽其能: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文正;奥尔特加之胜,让穷人等了16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记者 李惟玮;让60岁以上老人也享公交优惠[N];联合时报;2011年
3 ;东盟—联合国关于缅甸风暴灾害国际认捐大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4 张云飞;杨洁篪分别会见缅甸总理和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赞扬中国遭灾时还向别国伸出援手[N];人民日报;2008年
5 吴成良;外交部向缅甸通报中方将增加对缅援助[N];人民日报;2008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孙广勇;期待稳定与繁荣[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走出封闭的缅甸新首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本报专稿 王正阳;美国挤进中印“缅甸争夺战”[N];世界报;2011年
9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焦翔;埃及面临巨大政策调整压力[N];人民日报;2011年
10 特约撰稿 张云飞;缅甸新政府上台现新变化[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健锋;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D];云南大学;2013年
2 阮金之;冷战后中缅印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宋国华;韩国政治转型中的政党政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阮成发;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景明;转型以来韩国与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余凯;台湾威权体制下的知识分子[D];复旦大学;2008年
8 卢祖送;九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辩论[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晓虎;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金龙;冷战后中国东北亚安全政策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旺;东南亚华文报纸涉华社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红;世纪之交中欧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尹茵;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李巧玲;中日对外援助的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罗明运;中国能源外交政策对中美能源关系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8 张艳;中美环境保护合作探析[D];暨南大学;2009年
9 陈世瑞;中国与东盟间国际危机管理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丹;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65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56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