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合作的政治学理论述评
本文选题:国际能源合作 切入点:新现实主义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各国为获得持续和有保障的能源展开竞争与合作。国际合作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诸多相关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这几种国际政治学理论对国际合作均有相关系统论述,对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理论贡献。
[Abstract]:Energy is the basic material guarantee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untries compete and cooperate in order to obtain sustainable and guaranteed energy.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ory began in the early 1970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many related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The theories of neo-realism,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constructivism and neo-Marxism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have provide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第四期研究项目(CGNESS201406)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传春;;马克思主义国际合作思想:进程、特征与范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3期
2 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5期
3 李兴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法律机制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林钟高;于鑫;吴玉莲;;全球会计治理框架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8 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3期
9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10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5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鹏程;;“资本”的文化哲学反思[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彬;;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论”——有关GATT第24条讨论的启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安德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纪莹;大连市电子党务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丽;沿海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存刚;;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进展与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3期
2 宋国君;论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J];环境保护;2000年06期
3 丁丁;;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4 李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5期
5 唐双娥;;我国污染型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证明方法之综合运用[J];法学论坛;2012年05期
6 鲁品越;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贺卫;蒋丽琴;;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态势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岳树梅;;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法律机制创新研究[J];河北法学;2009年04期
2 孙传香;;国际能源合作开发争端的非传统解决机制析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韩彩珍;;试论当前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的制度性矛盾及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制度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3年01期
4 张磊;;中国西北陆路能源通道构建的重大国际战略意义[J];东北亚论坛;2013年03期
5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查道炯;一味挖煤盼不来国际能源合作[N];东方早报;2010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丁鑫;国际能源合作助中国企业“走出去”[N];证券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姚海棠;国际能源合作 中国应有战略选择[N];中国能源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赵唯;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须打好互信基础[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辛本健;中国参与十四个国际能源合作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张钗;中国首次全面阐述国际能源合作原则[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梁仰椿;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新挑战[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曾旺;互利共赢:构建国际能源合作新体系[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以开放心态全面强化国际能源合作[N];中国能源报;2014年
10 马守贵;引进来走出去:寒潮难阻热流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岳树梅;国际能源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叶蓁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05年
3 金燕;国际能源合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明艳;国际能源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孙晶;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黄晓晴;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法律原则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何丹;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倩倩;国际能源合作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6 杨永红;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合作开发中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张凯;欧盟能源合作附属性原则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666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6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