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及德美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德国 + 北约 ; 参考:《德国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冷战后德国的北约战略呈现一种基调未变、自主性增强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德国继续将北约视作本国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盟国间维持一种稍微"亲美"的大体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安全情势的整体好转,德国基于本国立场,逐步构筑一种相对独立、扩大发言权的同盟战略姿态。在同盟内部,历任德国总理都重视同美国维系总体上的合作关系,但在诸如伊拉克战争等域外行动问题上,德美关系也曾纷争不断,甚至严重恶化,其负面效应尽显。德国的北约战略处于一种本国诉求提升、能力略显不足而又依赖于美国的有限运作空间,德美安全关系继续保持一种美国占据主动权的不均衡态势。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Germany's NATO strategy presented a trend of unchanged tone and increased autonomy: on the one hand, Germany continued to regard NATO as a basic tool for its own security.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Germany, based on its own position,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strategic posture of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expansion of the voice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continental allies.Within the alliance, successive German Chancellor attached importance to maintaining the overal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ut on issues such as the Iraq War and other extraterritorial operations, German-US relations had been in constant dispute, or even seriously deteriorated,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were all apparent.Germany's NATO strategy is in a state of national demand, its capacity is slightly inadequate and it depends on the limited operation spa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American security relations continue to maintain an unbalanced situation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the initiative.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
【分类号】:D8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丁智勇;德国大选与施罗德政府[J];国际观察;1998年06期
2 王友明;;评析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3 苏惠民;德国新政府内外政策稳中有变[J];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4 梅兆荣;;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J];当代世界;2007年08期
5 ;德国安全战略的新发展[J];欧洲;1996年02期
6 陈宣圣;;德国外交的三个变化[J];世界知识;2000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逊;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浅谈[J];德国研究;2000年04期
2 朱苗苗;德国绿党外交政策的发展及变化历程[J];德国研究;2001年02期
3 黄雨果;王莹;;德国政府价值外交的现实特征及成因[J];德国研究;2008年03期
4 王学东;评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演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3期
5 李文红;;人权外交的新版本——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J];国际论坛;2009年03期
6 孙逊,陶庭义;评北约在新世纪的政治军事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樊美勤;;和而不同与异而不和——关于中美战略目标、利益趋向与政策框架的比较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沈丁立;;北约新战略: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工具[J];美国问题研究;2001年00期
9 赵文佳;;浅析中德外交——默克尔执政时期[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10 赵光锐;;中德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及其历史起源[J];欧洲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侃;;隐晦的冲突及其未来——浅析中国对外战略中“理想世界”的存在与可能[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和春红;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政治制度转轨后德国社会保障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传海;价值观外交研究:以近年来欧洲对华价值观外交为例[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庆树;新世纪俄罗斯应对美国军事威胁之举措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4 董宏;新干涉主义评析[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5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范俊义;冷战后法德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D];外交学院;2005年
7 李娜;德国绿党崛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冲;德国统一以来的外交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年
9 周卫东;我国弱势群体就业扶持中的政府责任及对策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庄ng;北约转型及其对北约组织能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德国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召开[J];德国研究;1994年03期
2 梅兆荣;祝贺《德国研究》杂志创刊十周年[J];德国研究;1996年03期
3 顾俊礼;德国研究在中国[J];德国研究;2002年03期
4 ;本刊启事[J];德国研究;1994年01期
5 徐朔;创业和发展的十年———写在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际[J];德国研究;1996年03期
6 刘立群,张海洋;中国德国研究会第十届年会综述[J];德国研究;2002年04期
7 于军;德美关系的变动及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8 于军;德美关系五十年(1945—1995)(摘要)[J];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03期
9 康拉德·赛茨;祝辞[J];德国研究;1996年03期
10 马大地;为增进中德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而努力———纪念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J];德国研究;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玉如;;中国与德国的“天然盟友”关系刍议[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吴传芝;;近地表油气化探中微生物技术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3 孙培廷;;船舶柴油机变流量冷却系统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孟和;钟红刚;;生物力学与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发展[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丁希仑;田娜;;一种新型的变结构轮腿式探测机器人的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田娜;丁希仑;戴建生;;一种新型的变结构轮/腿式探测车机构设计与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惠国;;以开创之势迎接21世纪[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96年
8 徐美琴;唐开敬;;使用蒸煮助剂 改善纸浆性能 提高经济效益[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周德山;;电镜技术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应用体会及历史回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10 闫志忠;张传增;汪越胜;;含周期裂纹的周期层状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海静;默克尔访美:造势“友好”,,难言“伙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吕鸿;美德鸳梦重温[N];人民日报;2006年
3 新华社记者 黄泳;寒冷过后,德美关系能“热”多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田福雁;德国研究机构呼吁提前减税[N];中国税务报;2001年
5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马斯里事件与德美关系[N];人民日报;2005年
6 时翔;布什默克尔“深化私人友谊”,德美关系升温[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吕鸿;“默布恋情”终将去[N];人民日报;2008年
8 欧洲所 顾俊礼;矛盾重重的德美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袁炳忠 刘向;德国外交:两大支柱欧洲优先[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记者 徐步青;德国研究会举行第十一届年会[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海龙;跨大西洋安全关系的制度化:从理性选择到社会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迎红;欧盟干预性权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殷翔;后冷战时代的美欧安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和春红;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辉;施密特时期的德美关系摩擦及原因[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馗;阿登纳时期德美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萌萌;德美关系探究—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德美政治处理模式与对待国际法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婧;试析冷战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的制度建设[D];复旦大学;2010年
5 郭枭;冷战后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D];外交学院;2013年
6 高红梅;冷战后的德美矛盾[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冲;德国统一以来的外交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年
8 李江锋;伊拉克战争及重建对欧美大国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陈雷;新德国的外交形象[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郁聪;联邦德国社民党与联盟党外交政策发展比较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1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6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