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探讨和反思—中苏论战的影响和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29 09:29

  本文选题:中苏论战 + 原因 ; 参考:《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从1956年到1966年,中苏论战十年,从最初的思想分歧、单纯理论问题的、争论,逐步发展到攻击彼此的内政外交政策,甚至对各自领导人的攻击,最后,两党两国关系冷淡、紧张直至破裂。这场论战不单是理论问题上的争吵,也伴随着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中的控制和反控制、剥夺与被剥夺,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等。期间,尽管中苏两党对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都提出了新的论点,但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对别国党发表过一些不正确的意见”。、这说明中苏两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仍有许多不成熟的理论。 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干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国内对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估计,造成防修反修形势下一浪接一浪的政治运动,最终酿成“文革”这一严重挫折,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分析中苏论战对原因和后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坚定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中苏论战爆发的原因,以从纷繁复杂历史事件中,提取中苏论战发生和持续十年的若干因素。中苏论战是在相同意识形态下进行的,不仅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上的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斗争,也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歧,以及中苏两党对于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局势的不同认知和评估。这场论战是长期以来,中苏两党、两国矛盾积累的结果;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相互影响,对中苏论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论战从理论问题的争论,转向对彼此推行的内外政策的批判,加深了双方的矛盾。与此同时,中苏两党对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局势不同评估,也是中苏论战重要起因。论战从理论问题的争论,转向了对彼此推行的内外政策的批判。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中苏论战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影响。中苏矛盾逐步加深、分歧逐步扩大,最终导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中断。受中苏论战的影响,经济上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受到干扰,对新的模式的探索因为担心出现修正主义而被批判。对于修正主义的高度警惕,担心出现如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分子,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形势有增无减,四清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掀起大批判的浪潮,“左”倾错误愈演愈烈。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错误也在不断放大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正确”,认为苏联已经修正主义化了,不能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了,中国应该担当此任,世界革命的中心论铺天盖地。面对苏联在北方边境的巨大军事压力,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并影响对外交往,但也为中国寻求新出路,提供了契机。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中苏论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深刻教训与启示。中苏论战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党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分歧,坚持始终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必须正确看待领导人的好恶对于政党、国家关系重要性,领导人性格、气质、经历对于国家、政党关系的深远影响;必须正确处理批判个人崇拜与健全约束性制度的关系,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中苏论战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上以我为主,互利共赢,必须在政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涉及重大理论问题上坚持不搞争论。中苏论战主要是理论之争,深刻反思这场论战,可以看出,坚持思想文化领域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Abstract]:From 1956 to 1966 , the Sino - Soviet Union has made new arguments about how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socialism . However , as 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 "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practice , the two parties have spoken many empty words .

The Sino - Soviet debate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 ' 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 which has interfered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economic construction , especially the serious estimate of the return of capitalism , which has caused the serious setback of China ' s anti - repair and anti - repair situation , which has led to a profound disaster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

In this paper , three par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

In the first part , the reasons for the outbreak of Sino - Soviet debate are mainly analyzed in order to draw a number of factors from the complicated historical ev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 - Soviet debate and the last decade . The Sino - Soviet debate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same ideology , not only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national dignity , but also the different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major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ino - Soviet debate .
At the same time ,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have made different assess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 and also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ino - Soviet debate . The debate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 has shifte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 pursued by each other .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Sino - Soviet debate 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gradually deepen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gradually enlarged , which led to the interruption of Sino - Soviet Union and Sino - Soviet Union relations .
China should take this role as the cen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 In the face of the great military pressure o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the Soviet Union , the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is threatened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is affected . However , i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find a new way out .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deep lesson and inspiration of Sino - Soviet debate on China ' 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 The lessons of Sino - Soviet debate are profound : we must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 properly handle the differences , and persist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whole country ' s interests ;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the leader ' s evil intentions to the political parties , the importance of state relations , the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of the leaders ,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
We must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individual worship and perfect binding system , promote inner - party democracy construction , 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斌;;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与启示[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2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J];乡村科技;2010年10期

3 翁知勉;;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国际局势——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2期

4 本刊编辑部;;2011年度征稿启事[J];冶金企业文化;2011年03期

5 余有志;;提高管控部队能力的三点认识[J];中国边防警察;2011年07期

6 马尚英;;加大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推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J];发展;2011年07期

7 姚遥;;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对外宣传[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8 马燕坤;;推“己”及“人”: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对非战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影响[J];俄罗斯研究;2011年02期

10 范琳一;;国际新形势下的联合国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5 胡炳云;;攻打淮安[A];新四军第三师[C];2001年

6 叶自成;;金融危机与后极化格局的形成与演进[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张云方;;名古屋乒乓外交的启示[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李学军;;关于新世纪反和平演变的理论思考[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弘宝;陈辉;;浅议引智工作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A];纪念邓小平《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二十周年征文集[C];2003年

10 崔启明;;在把握世界大势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苏共的历史教训为鉴[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年国际局势将如何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南华期货分析师 王智力;国际局势不定 节前持仓头寸慎超20%[N];证券时报;2011年

3 古平;论国际局势的几个特点[N];人民日报;2002年

4 新华社记者 王发恩;伊战对国际局势有五大冲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郑兴 杨子岩 杜宇;展望:2010年国际局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从全球的角度去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N];光明日报;2005年

8 陶华 罗霄 夏敏;纺织品出口需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变化[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9 记者 赵岚;跟踪研究国际局势重大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 刘玉和;携手并肩 再创辉煌[N];国际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伍屏芝;中苏论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高世鹰;战后日本对华“政经分离”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高慎淦;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二次结合”[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旭东;夹缝中的罗马尼亚[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松霞;美国霸权与古巴革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祥涛;探讨和反思—中苏论战的影响和启示[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1年

2 李彦伟;对中苏论战的再认识[D];河南大学;2010年

3 廖俊杰;中苏论战对国内“前十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2年

4 刘兴先;中苏论战评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王惠宁;邓小平与中苏论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华文;试论战后法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范明霞;中苏论战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爱英;论中苏论战的时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巫春庚;关于中苏论战中几个问题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9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19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