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周边外交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4 14:19

  本文选题:周边外交 + 障碍性因素 ; 参考:《和平与发展》2015年03期


【摘要】: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周边处于首要地位,是发展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但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遇到一系列麻烦与困境,遭受到来自权力、制度以及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在权力层面,中国崛起带来的中美权力转移加快及衍生的美国对华战略性阻遏,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外在干预性变量。在制度层面,周边地区的公共性问题层出不穷与周边制度"赤字"之间的不对称性矛盾,成为周边外交的内在干扰性因素。在观念层面,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恐惧与防范导致地区互信缺失,成为周边外交的一大破坏性力量。
[Abstract]:In China's overall diplomatic pattern, the periphery is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and is the priority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relations. Bu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has encountered a series of troubles and dilemmas, faced challenges from power, system and ideas. At the power level,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rived strategic repre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come the external interventionist variab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non-symmetry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ublic problem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deficit" in the surrounding institutions has become the internal interference factor of the peripheral diplomacy.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anxiety, fear and prevention of China's rise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have led to a lack of mutual trust in the region, which has become a destructive force in peripheral diplomacy.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2 方天建;何跃;;美国对缅甸政策调整中的中国因素[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3期

3 马荣久;;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J];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4 陈翔;;蒙古国推行“第三邻国”外交的原因探析[J];国际研究参考;2014年10期

5 方长平;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6 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7 蒋国学;黄抚才;;域外大国介入南海目的、方式及影响探析[J];亚非纵横;2013年03期

8 王辉;;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战略回应[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7期

9 周方银;;周边环境走向与中国的周边战略选择[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付晓;;试论新安全观面临的困境和挑战[J];兵团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张骥,王宏斌;论和平崛起的中国对构建当代国际制度的建设性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2期

3 王光厚;;中国与东亚互动的政治经济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年02期

4 黄卫红;倪建平;;俄罗斯能源政策与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地区公共产品的视角[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1年00期

5 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6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7 姜宅九;;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1期

8 王莉欢;;冷战后中、日与东盟的关系[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3期

9 尹继武;田野;;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形式选择:一种交易成本分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10 张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地方支持——兼论长三角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付海梅;;国际格局变化助推“钓鱼岛争端”进入高危时期[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郭锐;李晓倩;;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4 陈霞;姚会文;杨海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伦理观[A];中国首届城市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丽华;主权博弈—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5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外交学院;2008年

7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欢;中国软实力研究分析:兴起、视角与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2 韩佳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西北边疆安全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胡贵生;软实力与中国周边安全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1年

4 崔起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多边外交政策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5 王博文;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外交学院;2010年

6 马春燕;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构建[D];苏州大学;2011年

7 姜周峰;东亚多边主义发展及其前景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8 叶红;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林逢春;解读中国的国际诺言—“负责任大国”的内涵[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王波;新中国多边外交发展历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娜琳;蒙美关系发展的动力是互需[J];东北亚论坛;1999年03期

2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4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5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7 王凌;;安全化的路径分析——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8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9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10 刘永涛;;中美安全政治关系的可能走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羚敏;;我国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的内涵、使命及前景——兼评我国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建立的障碍性因素[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谢宏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障碍性因素简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2期

3 任新峰;;公选干部上岗的障碍性因素及对策[J];领导科学;2011年28期

4 吴绍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障碍性因素探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5 张永广;浅析波兰经济转轨中的障碍性因素[J];今日东欧中亚;1998年03期

6 谷云龙,赵仙泉;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J];理论前沿;2001年24期

7 董新华,刘青;论法治的障碍性因素[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曹信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6年05期

9 赵肖筠,郭相宏;法治要素论略──兼谈我国实行法治的障碍性因素[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张燕;;结构变迁理论视角下的流动穆斯林城市适应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J];西北人口;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志章;王超;;用农村知识化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华玉振;“政府采购”民生项目暖人心[N];徐州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3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43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