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南海危机与地区视野下的预防性外交——兼论中国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8-05-07 13:43

  本文选题:南海危机 + 预防性外交 ; 参考:《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当前,南海地区正处于"脆弱的平衡"态势被打破、新的战略均衡尚未形成的历史阶段。南海问题的特性和南海危机情势的发展决定了南海冲突难以避免。为有效、适度地管控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南海危机,加强各方对预防性外交的共同认知,从目标、风险、手段、规范和机制等方面入手,着眼于地区视野开展南海预防性外交尤为必要。作为南海争端的声索方和地区安全的利益攸关方,中国应改变以往被动反应的行为模式,综合运用"消极"的预防性外交与"积极"的地区合作两种方式,以议程为导向,构建多元、多层的结构和进程。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outh China Sea is in the "fragile balance" situation is broken, the new strategic equilibriu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in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obl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sis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ke it difficult to avoi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d moderately manage the South China Sea crisis, which has been in a state of insecurity for a long time and with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preventive diplomacy among all parties, we should start with objectives, risks, means, norms and mechanisms, etc.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develop preventive diploma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As a claim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as a stakeholder in regional security, China should change its previous reactive behaviour patterns and use both "passive" 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posit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as an agenda oriented approach. Build multiple, multi-tier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基金】:2015年“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专项研究”项目“南海问题与预防性外交”(项目号:NACT201515)的资助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成果,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资助
【分类号】:D8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2 王传剑;;南海问题与中美关系[J];当代亚太;2014年02期

3 朱锋;;南海主权争议的新态势:大国战略竞争与小国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钻井平台冲突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5年02期

4 信强;;“五不”政策:美国南海政策解读[J];美国研究;2014年06期

5 爱丽丝 D.BA;许丽丽;;主权宣言与南海风波[J];南洋资料译丛;2013年01期

6 杜德斌;范斐;马亚华;;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态势及中国的应对方略[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颖;;领域拓展与高地占领: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周士新;;东盟管理争端规范及其作用[J];东南亚纵横;2013年06期

3 聂文娟;;东盟在南海岛礁主权争端上的立场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02期

4 郭彤;;中国与东盟的救灾减灾合作[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4期

5 张悦;陈宗海;;国内南海问题相关研究概述[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6 张洁;;对南海断续线的认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7 聂文娟;;东盟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反领导”了中国?——一种弱者的实践策略分析[J];当代亚太;2013年04期

8 王森;杨光海;;东盟“大国平衡外交”在南海问题上的运用[J];当代亚太;2014年01期

9 刘杉;;“中国威胁论”的新翻版——对西方所谓中国“新盛气凌人论”的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10 杜德斌;段德忠;刘承良;马亚华;;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轶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国际体系转型[D];吉林大学;2013年

2 曾勇;中美关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何章银;中国救灾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曹广伟;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喻珍;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范斐;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沙蒙迪(Phouva SAMOUNTY);解放后老挝经济外交研究(1975-2014)[D];外交学院;2014年

10 罗希;21世纪初老挝对华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丹凤;南海争端的国际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门玉真;我国争议海域油气资源联合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林青青;美国重返东南亚背景下的中越南海争端[D];暨南大学;2012年

4 李克山;论TPP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D];外交学院;2012年

5 张青磊;中韩苏岩礁争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英英;东亚制度性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与路径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7 李长群;我国南海无居民海岛行政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车玉琪;岛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赵艳;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徐苑媛;借力与抗衡[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2 张耀光,刘岩,王艳;中国海疆地理格局形成、演变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3 马为民;;美国因素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1期

4 葛红亮;;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5 王子昌;;东盟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做法、争论与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6 李晨阳;邵建平;;论白礁岛主权争端及其对新马关系和东盟发展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7 王秀梅;;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J];东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8 李金明;;中国南海断续线:产生的背景及其效用[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9 郭渊;;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10 王光厚;;澳大利亚的南海政策解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贾宇;[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张建;[N];中国海洋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杭;;中美关系的格局在变[J];理论前沿;2006年22期

2 刘恩东;;论当前中美关系的特性[J];新远见;2006年10期

3 陶玉雯;;浅析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合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4 何婧;;论中美关系中的国会因素[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高爱莉;;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4期

6 徐阳阳;;试析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传承;2010年27期

7 傅瑞伟;;重新理解中美关系的逻辑[J];中国改革;2010年04期

8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胡鞍钢;关于中美关系及其对策的若干建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小弗里曼,王学鸿;中美关系 回到基础[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向群;中美关系合作则两利 对抗则俱损[N];解放军报;2002年

2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实录[N];解放日报;2001年

3 ;中美关系与时俱进[N];解放日报;2004年

4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记者 陈如为;人民之间的了解是中美关系基石[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记者 刘江;中美关系百年坎坷路[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记者 刘江 胡晓明;相信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本报记者 泓佐;以史为鉴,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N];学习时报;2002年

9 刘建飞;中美关系的动力[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马小军;什么是中美关系的大局[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5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璐;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图雅;中国和平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峻;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D];暨南大学;2010年

4 冯婉;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钟淑;韩中关系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5年

8 孟月明;试论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的应对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10 郑忠民;论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美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57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57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