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储蓄与权力释放:美国“重返”亚太之必然
本文选题:权力储蓄 + 权力释放 ; 参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一定的权力储蓄,意味着一个国家享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和品质。没有一定的权力储蓄,这个国家就会徒有虚名,甚至无力应对国内外纷繁四起的问题,更无法在国际舞台上享有一席之地。当权力储蓄到一定时候,国家就会进行权力释放,并以取得明显的行为效果为归属。作为当今世界的霸主,美国正在凭其强大的权力储蓄,开展富有成效的权力释放,旨在达到影响、制服及支配其他国家之目的。美国藉此既展示了自我,也创造了关系。当前美国"重返"亚太,就是权力储蓄到一定程度,必然进行权力释放的结果,导引了一种权力形式(权力储蓄)向另一种权力形式(权力释放)的转变。在今后很长时间里,美国依然会根据权力储蓄能量继续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与美国有着重大利益相关性的国家或地区释放权力,从而建构出美国治下的地缘政治格局。
[Abstract]:A certain amount of power savings means that a country enjoys a certain status, status and quality. Without a certain amount of saving power, the country will be in vain, even unable to cope with the numerous problems at home and abroad, let alone gain a pla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hen power is sav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tate releases the power and ascribes to the obvious effect of behavior. As the hegemon of today's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is using its powerful powers to save and unleash productive powers aimed at influencing, subduing and dominating other countries. By doing so,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monstrated itself and created relationships. At present, when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s"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 is the result of power saving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form of power (saving of power) to another form of power (release of power).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utur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ontinue to release its power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or regions with major inter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后冷战时期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外交战略”(编号:2013Y377) “云南大学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曼;;浅析当前美欧同盟分歧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6年15期
2 王新国;蔡昌卓;;后冷战初期美国国家利益与巴以冲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宫玉涛;;冷战后美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4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及其发展趋势[J];理论导刊;2009年08期
5 易文彬;张建成;;论欧盟东扩的安全动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关林;;中美在争吵中相互接近[J];协商论坛;2006年08期
7 李小军;;美国“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合法性及其危机[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8 柳德军;;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决策层内部分歧与战争限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卫宏;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的危机[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03期
10 姜安,张红梅,旬福峥;美国意识形态多元维度分析——国际政治学意义测度和梳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郭灵凤;;欧盟对外关系中的文化维度:理念、目标和工具[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洪国起;;“拉美人民将一起创造新的历史”——对墨西哥“团结峰会”发出时代强音的历史解读[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崔建树;;超越循环: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5 黎兵;;“主权财富基金威胁论”析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雁飞;美国主导中东能源 中国“借机”挤入分食[N];东方早报;2008年
2 厚德;透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N];华夏时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苏;保加利亚有意“疏远”俄罗斯[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以协商取代指责 中美共赢则可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日澳安保宣言的潜台词[N];华夏时报;2007年
6 记者 高浩荣;朝指责美国主导环太平洋军演 日美欲促安理会通过涉朝决议韩国敦促日本政府持慎重态度[N];人民日报;2006年
7 李海东;模式之争与实力较量[N];人民日报;2007年
8 高尾具成;美国意在获取石油抗衡中国[N];国防时报;2011年
9 刘军红;玻利维亚油气国有化:定价权转移的危险信号[N];中国经营报;2006年
10 冯武勇;节骨眼上,伊拉克两大政治人物出国治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凝;美国的伊拉克战后国家重建战略与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江振鹏;国际债务危机与美国金融霸权之基[D];南开大学;2012年
4 钟金传;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崔荣伟;美国区域贸易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侯自强;从多边主义思想到国际制度建立:美国创建联合国的经验[D];外交学院;2013年
7 田野;战后日本赔偿外交研究(1945-1977)[D];吉林大学;2010年
8 申耿焕;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战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夏咸军;美国对外经济援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涛;后冷战时代美国与巴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刘艳;伊战后美国推进伊拉克民主进程现状及问题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杨柳;论战后日本改革的不彻底性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6年
4 丁洋洋;非对称同盟的内部调整与条件[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吕娟;论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6 刘思秋;美国对华对冲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7 余宗河;韩国中国和日本在电影产业上的合作[D];复旦大学;2009年
8 于光明;英美霸权和平过渡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9 邹桂英;小布什对华政策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解读[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魏亮;美国“大中东计划”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8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5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