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 + 西方 ; 参考:《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著名学者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巴菲尔德(Thomas J.Barfield)、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撰写的有关中国边疆研究三部代表著作的研究范式进行解析,又对中国国内近现代中国边疆研究三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和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或范式之异同作了比较。最后,对西方学者的中国边疆研究的范式作了评述,认为从上世纪70至80年代之后,西方的中国边疆研究与西方后现代史学、"新清史"学派等研究取向相同,值得关注。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works on the study of China's frontier, written by famous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Lattimore and Owen Lattimore, Thomas J. Barfield, Thomas J. Barfield, Nicola Di Cosmom, who are mainly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hree stages of Chinese frontier research in moder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expounded. On this bas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theories or paradigms of Chinese frontier research are compared. Finally, the paper reviews the paradigm of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n Chinese frontier, and points out that from the 1970s to 1980s, the western research on Chinese frontier is the same as wester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and "new Qing history" school, and so on, which is worthy of atten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分类号】:D633;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11年06期
2 袁剑;;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J];读书;2009年04期
3 张博泉;论古代边疆民族与疆域研究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4 杨军;;双重边疆: 古代中国边疆的特殊性[J];史学集刊;2012年02期
5 王欣;;中国边疆学构建面临的几点理论挑战——以拉铁摩尔、狄宇宙和濮德培为例[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6 张峰峰;;西方边疆、边界等相关概念讨论及其对我国边疆研究的启发[J];青藏高原论坛;2013年04期
7 濮德培;牛贯杰;;比较视野下的帝国与国家:18世纪中国的边疆管辖[J];史学集刊;2014年04期
8 周伟洲;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9 陈玉屏;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香;王平;;高句丽归属问题之我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谢波;;北宋对“归明人”的法律控制[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3 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4 徐亦亭;;对“历史上的中国”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方文物;1990年01期
5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9 张连文;;明代大同地区军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J];沧桑;2012年02期
10 雷京华;;地图上中国边界的演变、形成及其表示方法探讨[J];测绘通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5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7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8 魏志江;;十—十四世纪的中朝关系形态与东亚世界——兼评费正清所谓“华夷秩序”论[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9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10 黄世杰;;交趾政治史上的五种图式[A];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流动与文化动态[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3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姚波;北魏统治方式与北魏政权解体过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一意;《岭外代答》的人类学解读实验[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琴;晚清海权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2 张军;辰国小考[J];北方文物;1998年02期
3 马大正;;边疆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4 马大正;;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几个问题[J];东北史地;2011年06期
5 杨镰;;内陆亚洲的变局与均衡[J];读书;2007年03期
6 梁元生;学者、政客与“间谍”:拉铁摩尔(1900-1989)[J];民国档案;1994年02期
7 娄贵品;;民族学界与“边疆”概念中国化——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考察时段[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8 岑家梧;;在教学上如何处理祖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J];历史教学;1962年09期
9 陈克进;;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进展[J];历史教学;1982年06期
10 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J];史林;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福环,李慧荣;孙中山与中国边疆现代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84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8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