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寻求、身份稳定与行为体的本体性安全——以冷战后的北约为例
本文选题:目标寻求 + 身份稳定 ; 参考:《当代亚太》2015年01期
【摘要】:本体性安全探寻的是在变化的国际环境条件下行为体身份稳定的进程。行为体的行为首先是由身份稳定的需求所驱动,而不是由组织的利益驱动。目标寻求在身份形成过程中是一种本质性的力量。文章提出了基于目标寻求的概念来获得身份稳定和本体性安全的方法和过程,以区别于斯蒂尔和米岑提出的"自传体叙述"和社会互动的"依附关系"的方法,并以冷战后的北约为例,尝试将本体性安全概念用于国际组织的分析。
[Abstract]:Ontological security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actors' identity stability under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behavior of actors is driven first by the need for identity stability, not by the interests of the organization. Goal seeking is an essential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and process of obtaining identity stability and ont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oal seeking,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on" proposed by Steele and Mitzen and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of social interaction. Taking NATO after the Cold Wa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security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分类号】:D80;D8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立群;聂文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4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姚其煌;李小兰;;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王智杰;左停;;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华东;;《共产党宣言》中的“脱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格琴;;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建构与争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2 朱立群;聂文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8期
3 查尔斯·泰勒,董之林 ,陈燕谷;承认的政治(上)[J];天涯;1997年06期
4 李格琴;;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及其创新价值[J];太平洋学报;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联合;;从“平民行为体”到“战略行为体”——冷战后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评析[J];国际论坛;2006年01期
2 李少军;;论“主体间世界”[J];国际观察;2010年05期
3 高尚涛;个人行为体与国际体系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8期
4 李少军;;怎样认识国际体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6期
5 李细兰;;21世纪初期国际体系展望[J];学习月刊;2009年14期
6 乔利恩·豪沃思;黄海涛;;作为全球行为体的欧盟:争取全球大协议的大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钟飞腾;;社会行为体与政策偏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微观基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8 王公龙;;国际体系的稳定、变革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靳利华;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几种不同行为体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柳思思;;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叶江;欧盟:实现一体化“雄心”很累[N];文汇报;2012年
2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褚国飞;季北慈:软实力需结合多重因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约瑟夫·奈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徐庆超 译;软实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者 王猛;中国应战术“放权” 建多层次有弹性的中东外交机制[N];东方早报;2014年
6 张剑荆;国际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选择[N];学习时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安全合作:区域间主义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2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D];西北大学;2006年
3 王苹;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方晓;欧盟规范性外交对中东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6 母耕源;外交沟通理论与实践初探[D];外交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少锋;认知‘自我’与‘他者’:东亚认同的演化与建构[D];青岛大学;2012年
2 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7年
3 王苹;论全球治理行为体及其互动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英;论跨国政治[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政治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年
6 王铸成;亚洲冷战是否不可避免?[D];复旦大学;2012年
7 杨建平;布莱尔主义外交思想的理论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郭春琦;试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D];河南大学;2012年
9 张缓缓;跨国公司对国际体系的影响[D];中原工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887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87111.html